古风八雅|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是额外上的。
孩子们紧张,希望考前再复习复习。因为临时通知他们拍宣传片耽搁,课从周五下午五点开始,拼音、生词、语法点、重点句型、分类操练、延伸拓展……到七点钟,终于在每人一个似橘似枳的水果中定格。圆圆的形状、暖暖的色泽、丰富的维他命,是地道的中式祝福,也是天知地知的密语。
“老师,我饿了——”
“走,吃饭去!”
打开教室门,冷风嗖嗖的黑夜楼道里瞬间欢声笑语。
“老师,我背李白的《静夜思》和王安石的《梅花》吧。”走在我旁边的陶吉多说。这是我指定的期末非笔试内容之一。
“好啊,边走边背。”
这位帅帅的老挝男孩一字一句竟然背得声情并茂。记得以前发“夜听”给他,他告诉我,他每晚都会听的,很好听。他还告诉我,在寮都,他参加过中学生组的汉语桥比赛,得过第五名。
“陶吉多,《静夜思》写的什么呢?”
“看到天上的月亮就想家……”谁说不是呢?孩子们刚来绵阳那阵,想爸爸妈妈,想家。一个叫康宋的男孩子还经常在寝室里哭。青春年少,磨砺总是好事。
无论内心纠结与否,再过四天就可以回家了。
到了校门口右转只走几步,那家他们熟悉的“悦又来”餐馆就到了。几个孩子一进店就和忙着安顿他们的店老板称兄道弟地打趣、逗乐。边逗老板边告诉我:“老师,老板很可爱!”
人多,拼了三张桌子都不够,老板叫我们先点菜,稍后再拼一张桌子。大家商量着点了小炒肉、土豆片、干锅、花菜之类他们喜欢的家常川菜。
四张桌子拼好,康波背完《静夜思》,菜也上齐了。位置方便的几个孩子主动给大家盛饭、分菜、添茶水。
真的饿了,谁都顾不得说话,只管安静、用心地吃。饭菜下肚一会儿,元气渐渐恢复,话开始多起来。
聊着聊着,我问:“大家回家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
表面嘻嘻哈哈,内心特别细腻的万纳宋说:“和家人一起吃饭。”来中国后万纳宋一直念念不忘的是希望能在寝室自己做饭。这个冬天是她第一次感受严寒。“老师,太冷了!我不喜欢太冷的天气,一冷我就不想出寝室。”这个总爱大笑的女孩非常聪慧、大气,颇善掌控环境、活跃气氛。
和万纳宋一样毕业于东南亚华侨名校寮都公学的陶吉多长得帅气又福气。他是这群学生里真真正正的“大厨”。不管是去芙蓉溪野炊,还是去安州幸福七里小游,他洗菜、择菜、切菜、炒菜、拌菜,那都真真正正麻利又专业。“老师,我要打工。”“打工?”这位家庭条件优越的老挝男生“打工”一词一出口,我颇为惊异。“老师,是的,我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我突然想起他说过,他小时候在家养过猪,长大了在万象中餐馆做过事,属于爱和中资企业家一起跑的那种孩子。
这个孩子喜欢观察喜欢思考。记得去参观高家大院,亭台楼榭、鸟语花香的中国风让他十分震撼、痴迷。“老师,我很喜欢这样的房子啊!老挝地很多,要是在老挝也能住这样的房子就好了。”看着一脸羡慕、憧憬的陶吉多,我笑说,你好好努力,以后一定可以自己修一栋中式建筑住的。
带他和同学去看绵阳非遗成果展演,结束后问他感想,他说非常有意思,有些东西老挝也有,他在想老挝该怎么做。
“王西,你呢?”
“老师,我要找工作。现在还没找好。”来自甘蒙省的王西很小就没了妈妈。他的爸爸为了养四个孩子,独自去万象工作。王西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汉”了,读书,照顾妹妹,熬更受夜露宿野外做苦力挣钱贴补家用便是他年少时最深的记忆。来中国后他也多次问过能否打工挣钱,让自己顺利完成学业。他说,他很珍惜这样的留学机会,不想中途辍学。这学期,他还承受了爷爷离世的生离死别之痛。可是擦干眼泪后,所有的苦难并未在他脸上留下痕迹,他的眼神、他的微笑、他美妙的吉他声和歌声依然是直抵人心的稚子天籁。他不仅汉语好,英语也很好。某个周末我带他们搞活动,这个细心又暖心的孩子发现我饭后忘了吃药,过后他便常常发微信提醒我:“老师,您吃饭了吗?别忘了按时吃药哦。”
有一次他和两个可爱的妹妹视频,我用老语和她们打招呼,她们出人意外地用汉语回应我。王西说,两个妹妹读高三,正加紧学汉语,希望2019年能有机会申请奖学金来中国上大学。
康波是来自琅勃拉邦孤儿学校的两位留学生之一,会老语、泰语、英语,汉语也学得越来越好。他说:“放假回家我打工,去hotel做前台接待。”这位好学的孩子除了上汉语课,还去计科系蹭课。他说他在老挝课余也学计算机,在一位澳大利亚人开的计算机培训机构学,还用学到的知识在youtube上挣钱养自己,来中国后没法挣钱了。但他很希望能在学习之余找兼职,他说家里穷,帮不上他。
长得最有异域风情的潘妮妲,和康波、康宋、宋星一样,都来自老挝的古皇都、佛都琅勃拉邦。“老师,我要吃达玛轰(舂木瓜)!”说这话时潘妮达看着我的眼神有点特别,她莫不是知道我也最喜欢吃舂木瓜?有老挝“国菜”之称的达玛轰(舂木瓜)是老挝人民每天餐桌上的必备品,材质天然、酸甜爽辣、十分美味可口!
“我要和父母吃饭、玩,我很想他们。”饱受鼻炎之苦的彭玛丽声音低柔,像一个迷路、委屈的孩子。她的鼻炎天气太热要发作,太冷也要发作。一发作就无法正常呼吸、正常睡眠。听说她和家里商量好了,计划开春后就在中国或者泰国做鼻腔手术。彭玛丽是很内秀的那种女孩,我看过她写的一篇汉语日记,很短,但颇有灵气。
该吴东回答了。看着饭碗的吴东干干脆脆一句:“喝酒!”这是一个天生一张青春偶像脸的男孩。他曾在万象组建过一支三人乐队,他是鼓手。来中国后无论是带他们在聚祥春偶学茶道,还是在尚唐艺术学校免费学国画、素描,他都一点就通,悟性很高,让老师们倍加称赞。
在老挝两年多,我深知,老老少少的老挝人就没有不爱喝酒的,他们的标配是老挝啤酒加冰块。老挝啤酒可是货真价实的世界名啤。毫不伪饰的吴东,果然有清流一样的艺术特质。
“老师,吴东喝酒很厉害!”陶吉多高声道。 “沈萍喝酒也很厉害,在沈萍家喝!”王娜补刀。 哈哈哈哈哈哈,全体猛笑。 吴东毫不理会,继续说:“去沙湾拿吉玩。” 老挝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佛国。地道的老挝人总是把快乐享受洁净人生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比如,星期六你在瓦岱国际机场免税店是买不到东西的,人家不挣钱,休息。
马鹏开口了:“我不回家。我去在乐山留学的哥哥那里。去看乐山大佛、去峨眉山玩。”在老挝学生中,来自万荣的马鹏和沈尹通都算高个子,长得挺拔、帅气!他们在万荣也是同学,我去过他们俩求学的NOMALHIGHSCHOOL,据说那是万荣很有名的一家中学,我在老挝国立大学中文系的好些学生就是他们优秀的学姐学长。万荣和琅勃拉邦一样,都是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有老挝“小桂林”之称的万荣真的很美,素朴洁净、灵秀纯真,一如少女。
这两位在万荣长大的男生颇有万荣神韵。马鹏澄澈安静,沈尹通则活泼、可爱得像一个精灵。王西说,在寝室里要让沈尹通不说话只有一个办法,叫他说汉语。可是沈尹通现在都可以用汉语开玩笑了,怎么可能保持沉默?
沈尹通果然神出招:“老师,您知道陶吉多女朋友是谁吗?”
“女朋友?陶吉多有女朋友吗?谁啊?”
“王娜!”
“哦—哦—哦—”,全体尖叫。结果两位当事人干脆配合大家的玩笑来了张CP感十足的合影。
坐在在沈尹通对角线的潘大勇顺势起哄:“老师,沈尹通也有女朋友,是中国女生。”大家全都附和,沈尹通百口莫辩,讪笑着瞬间闭嘴。
长得像韩国人的韦莱卉,父亲是越南人。“我没有家,和沈萍去云南姐姐家。”一激动把不回家说成没有家了。哈哈!韦莱卉学汉语的时间并不长,但2018年11月老挝教育代表团来绵考察时,她和王西都去做了部分翻译、服务工作。
“张俊强呢?”
“考试,考hsk。”张俊强脱口而出。不愧出身教师之家!我知道,他们其实都打听好了报考HSK的时间。他们的留学规划长远着呢。
刚来时总是流泪想家的康宋淡定地微微一笑:“老师,我去看我的女朋友。”
哈哈哈哈哈,全体哄笑。
“你女朋友家远吗?”
“不远,老师。骑摩托车30分钟。”康宋说过,他的女朋友很可爱。他手机上本来有女朋友照片,可是12月份在46路车上手机被小偷偷了,照片也没有了。
这个大男孩酷爱绘画,他的歌声也别具一格。冬天时他的手起了冻疮,红肿得厉害,有一天在教室他把手伸到我面前,可怜巴巴地说:“老师,我的手坏了!”我宽慰着他,叫他多运动、多搓手,擦冻疮药,过一阵就没事了。已经很冷的时候他和另外几个学生总也不买冬衣,伤风感冒躺在床上不吃不喝,无法上课。我知道他们是经济紧张,听说情况的两个妹妹和他们的朋友张罗着给孩子们送了冬衣,买了袜子。我父母也十分心疼,说孩子们大老远来中国,也没个挨靠,坚持要请孩子们在森林雨吃顿火锅。他们回老家前还非得强塞些钱给我,说是偶尔请孩子们聚聚。
宋星是一个让我总会想到太极神髓的孩子。他身上有一种极其温和的韧性,他的笑特别柔软又善意:“我不知道。”话音刚落,康宋紧跟一句:“宋星他结婚!”啊!——全体尖叫。
不善表达的宋万通很羞涩,捂脸片刻才扭头答:“过节(年)”。这个孩子也有很高的绘画天赋。2018年最后一天带他们搞活动时,他和康宋、潘大勇一样,在汉语故事书和画笔颜料中选择了画笔颜料做奖品。
宋万通是老挝老松族,家在波乔省,放假回去正是他们过年的时候。这个“讷于言”的孩子却“敏于行”,在学习中有什么好资料总不忘发到微信群里和大家一起分享。
陶吉多接过话头:“老师,我和万纳宋也要过春节。爷爷奶奶是越南人。爷爷不在了,奶奶在,我们在万象过年。”是的,越南和中国一样,都过春节。潘大勇的爸爸在老挝啤酒公司工作,他说:“我在家卖东西。家里有个小店,卖啤酒。”
“好啊,到了万象大家去潘大勇家买啤酒喝。”潘大勇只管咧嘴笑。晚饭接近尾声,潘妮妲旧话重提:“老师,陶吉多有两个人(女朋友)。”陶吉多索性玩笑开到底:“在这里有两个,在老挝有五个!”哈哈哈哈——
青春真的像风一样快活又自由!——即便要考试!
离开饭馆时我听到孩子们对老板说:“大哥,再见!”
愿这些心怀梦想、背井离乡的孩子们在中国的情意里永远内心澄明、快乐吉祥!
▋ 何琴英,女,汉族,四川盐亭人。文学硕士,副教授。现供职于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理事、四川省写作学会理事、四川省评论家协会会员。学术爱好广泛,对文学评论、地域文化、职业教育及国际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尤为关注。
古风八雅
寄情巴蜀文化 抒写人文情怀
投稿邮箱:1666956422@qq.com

版权声明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