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岸文友|徐钺:中国新诗的语言节奏·下篇

中国新诗的语言节奏

主讲人:徐钺
印刷术将诗歌固定在纸上,诗从口头韵律的形制中脱离出来,生成了以书面为载体的、无关记诵性的新的节奏。新诗的节奏何在?诗句中的哪些元素会为节奏构成影响?作家为了建设中国新诗的语言节奏做过什么尝试?本次活动邀请到徐钺老师作主讲人,与同学们一起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上篇讨论影响新诗节奏的因素、分析沈兼士的两首,请移步:沙龙笔记 || 中国新诗的语言节奏·上篇
中篇分析卞之琳、穆旦的诗作,请移步:沙龙笔记 || 中国新诗的语言节奏·中篇
本篇6000字以内,阅读约需25分钟。灰字为同学讨论,黑字为主讲人发言。
吴兴华

《绝句》其一
仍然等待着东风吹送下暮潮
陌生的门前几次停驻过兰桡
江南一夜的春雨,乌桕千万树
你家是对着秦淮第几座长桥
吴兴华本人对他诗中的韵律节奏非常满意,认为自己写的诗,对汉语诗歌语言韵律的贡献超过其他诗人。那他诗中韵律是怎么造成的?有一点我们都能看出来,这两首诗和近体诗里“绝句”的格律类似,比如一二四押韵、第三行有时不压:“暮潮、兰桡、千万树、长桥”。他的诗大量出现五言加七言,或七言加五言的形式。五言和七言有各自的语词结构,五言一般是二-三,七言一般是二-三-三或者三-二-二,这首诗每行第六、七个字都构成一个双音节词,“东风、几次、春雨、秦淮”,符合五/七言诗的节奏习惯。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吴兴华是在做什么?说得绝对一点,他在拼合五言诗和七言诗,所谓的“旧体新用”,用旧的体式来写新的事。吴兴华对旧体诗研究很多,五七言拼接只是他尝试出的多种形式之一,在其他诗里,双音节、四字语等都有应用。这种尝试在诗歌传统继承方面非常重要。但韵律格式被反复调用时,会将某种感觉固定在其中,所以使用现成的韵律,特别容易陷入到该韵律承载的某种情绪套路当中,就像同一个词牌可能会产生相似的情绪效果。

《绝句》其二
暗中若有牵丝者定笑我情痴
多少仙山在望里风又引回时
未必重逢已踏入新生的开始
即此一见岂不胜多年的相知
吴兴华的五七或者七五言也会在情绪上产生类似的效果。比如这一首,我们把后五个字切出来,“定笑我情痴”,“风又引回时”,“新生的开始”,“多年的相知”,这很像是歌词。如果按这种格式去写,就很容易变成所谓的填词:先有一个调,为了符合这个调去凑去填。厉害的人可以一直填下去,但填着填着就没意思了。所以个人觉得吴兴华如果写得少一些精一些,这种尝试可能会更有意义。因为他的同一体式写太多了,最后写出的有优秀的,也有的跟歌词似的。他诗里的七-五结构让我想到一首歌,《恋曲1990》,一起来听一下,甚至直接可以把第二首诗往里填:
罗大佑的歌词本身也写得很好,吴兴华的这首《绝句》作为现代诗,与歌词的区别在哪里呢?我们现在的汉语新诗,已经不可能套在这种固定的格式里面了。经常有人说我们要发明一种新的格律,实际上已经有人发明了,发明之后可以写一两首好的,写着写着变成填歌词。那真正可以尝试的是什么?就算有一种想象中的形式,语言节奏也要更细节地去把握。这涉及到接下来讲的我们当代的一个高手,王敖。
王敖

写诗如乐队
“写诗跟参加乐队一样,首先你要活着并有时间,自己就是一件岁月打磨的乐器,然后你要会演奏,就是说精通语言与修辞,要独具特色;这时候你发现乐队就你一个人,好吧你还要每样乐器都来一遍,即你要明白很多诗歌传统,可以随意驱遣;然后你需要一个很好制作人和录音师,你发现这是你内在的批评家在工作,就这些。
所以一个人的乐队,就是诗人干的事情。”
后面两条太远,我们先只看第一条。人和人之间的语言能力是有差别的,同样一件事,有的人无论如何都讲不顺,有的人随口一说就很顺,下笔更顺。这种顺要怎么练习?散文、小说跟诗歌还不太一样,就诗歌而言,我推荐大家写诗的时候,一个字一个字地把自己写的东西读出来,或者在脑子里面想出这个声音,不断重复这个过程,语言节奏会越来越有进步,而这种节奏最后会内化到你的整个的表达当中,让表达变得极其顺畅。当然诗歌追求的不止是顺畅,我们来看看王敖是如何理解诗歌节奏的。

《绝句》其一
很遗憾,我正在失去
记忆,我梳头,失去记忆,我闭上眼睛
这朵花正在衰老,我深呼吸,仍记不住,这笑声
我侧身躺下,帽子忘了摘,我想到一个新名字,比玫瑰都要美
1
换行突出名词
我想讲一下第一首。这首诗每个句子字数很少,全诗由短句拼成。这首诗的主题是“失去记忆”,而记忆是一个碎片化的、不完整的东西,所以他通过多个逗号把句子切碎,表达出“失去记忆”这样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而且他这样切分句子,会给我一种阅读进程中的惊喜感,一种悬念感:第一句“很遗憾,我正在失去”,我读完第一行时就想知道他失去的是什么。
很明显,这里用了之前说到的名词换行技巧,整句是“很遗憾,我正在失去/记忆”,他在“记忆”前敲回车,让“记忆”转到下一行,这个词在这里就变得重要。我们立刻明白这首诗的核心在说“记忆”,这是典型的现代诗歌的技巧。
2
虚指的“你”及对话性
我读这三首诗的最大感触是他的对话感很强,因为诗中用了大量的“我”和“你”这种人称代词。比如说第一首“我正在失去”“我梳头”“我深呼吸”“我侧身躺下”;第二首里的“为什么,给我一个残忍的答案”,和“星象大师”间有一个对话关系;第三首“告诉我那迷人的隐喻”,读来觉得很亲近。而且这些诗的比喻比较简洁,整首读下来速度也很顺畅。
王敖诗中的“你”,有时是具体指称,有时只是虚指。“虚指的你”,也是现代诗歌当中常用的一个技巧,它不一定指现实当中或叙事当中的某个人,有时候“你”是“我”的一个分身,有时候“你”指向着某种不可知。第二人称会在诗歌当中构成一种对话性。
3
节奏变化引出核心诗句
这首诗使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正在失去”、“失去记忆”、“闭上眼睛”、“正在衰老”、“我深呼吸”、“仍记不住”、“侧身躺下”,顿挫感极强,直到最后一行变化比较大。大家可以尝试把最后一句话改成“想到一个名字,比玫瑰更美”,会仍然保持着上面的顿挫感,读起来会是另一种感觉;但他写的是“我想到一个新名字,比玫瑰都要美”,特别顺的一句话突然出来了,说明这句话的主题和前面的不一样,而且这句话可能才是本诗的核心。
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当脑海不断失去某些信息,我们也在此刻创造出新的东西,那些碎片化的东西全部失去了,最后带给人美感、愉悦感的,是对一个新名字的发现。这个新名字是什么?他不告诉你,他没有必要告诉你,甚至我们可以理解为他没有办法告诉你:新东西太多了,他每时每刻都在创造一个新的名字,迅速刷新新的经验,把过去的遗忘。
总的来说,诗前半部分讲的是记忆,碎片化的顿挫,经常用一个四字词、双音节词直接摆在那里,到最后一行给读者一种非常顺的、往前前进的结构,使读者到最后能感觉到这首诗是在加速,整首诗都在加速。

《绝句》其二
为什么,星象大师,你看着我的
眼珠,仿佛那是世界的轮中轮,为什么
人生有缺憾,绝句有生命,而伟大的木匠
属于伟大的钉子;为什么,给我一个残忍的答案?
1
三次“为什么”
我想说一下第二首。第一段的开头是“为什么”,结尾也是“为什么”。平常我们说话,会先呼唤受话人的名字,问“为什么”,然后叙述具体要问的事。我在想他会不会是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拆开了,重组它的顺序,并重复一次“为什么”,达到追问的效果?
她的这个感受很好:诗歌写作,可以打破日常语言的习惯顺序,日常最顺的语句是“星象大师,你为什么看着我的……”,但写诗时可以把“为什么”单拿出来。注意,这首诗“为什么”重复了三次,前两次重复的时候,这个词统领的语言的内容容量差不多,第二次稍微多一点,而第三次“为什么”之后是一个浓缩的、迅速的结尾:“给我一个残忍的答案”,不像前面两次问“为什么”时后面写得那么长,反而就以一个句子收尾,这是一个很稳定的收尾。因为前后的容量不一样,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留在最后这个“为什么“,而不会再去追问前面的“为什么”了。多次提到“为什么”,有语言节奏的不断的重复,它有点像前文分析的,沈兼士不断尝试用拟声词划分诗歌的节奏。
同时,“给我一个残忍的答案”句子很短,有种急促的催促感。比如我们跟别人吵架争论的时候,先来一句“为什么”,然后长篇大论一堆,直到最后最激动的时候,一拍桌子来一句“到底为什么”。我们情绪越急促,说的句子越短。这首诗有在通过不断问“为什么”来调动情绪节奏。
2
对应性
还有一点要说,这首诗的中间是如何让语言变顺的?在于这首诗有一种对应性。第二行“眼珠”后面一个逗号,好像顿了一下,这是一个顿挫式的句子吗?它不是,它跟第一首不一样,诗人在这里并不想把诗割裂成碎片。他想做的是什么呢?“仿佛那是世界的轮中轮”,突然这句话变得特别符合语言习惯、特别顺,这里的“轮中轮”和“眼珠”在我们的印象中形成了对应关系,“眼珠”和“轮中轮”一样是一圈套一圈,把你吸引进去。此时“轮中轮”和“眼珠”之间构成了隐喻关系,接着第一个疑问就不要了,跳到“人生有缺憾,绝句有生命”。
王敖《绝句》比较少写具体的、可以还原成画面的东西,他写的是情绪性的。这两句话我们甚至感觉不到它们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人生有缺憾,绝句有生命”,到底要说什么呢?后面“而伟大的木匠/属于伟大的钉子”,这里有词语字数上的对应,“人生有缺憾”,“绝句有生命”,“伟大的木匠”,“伟大的钉子”,全部是对应的。这里的对应提示我们,其中可能会有加速,但不要去关注具体的表达之间的意义,不要关注它是否在具体叙述某个真实的事情,他调动疑问的语气和情加速绪到最后一个疑问,“为什么,给我一个残忍的答案”。
3
“迅速刷新读者想象力”
冷霜在一篇评论文章中曾经提到,王敖发明了一种新的语法。王敖非常喜欢音乐,他自己就是吉他手。冷霜就发现,王敖作品当中的那种节奏感不一样。我们一般所说的节奏感基于最大化信息传递的要求,会考虑上下两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应该用什么多少个字数来把它说出来,应该有什么标点符号。王敖不是这样的,他写的是一种情绪和想象的音乐性。这种音乐性会造成什么呢?我们单独里面拿出某句话来看,它可能是不通的,甚至没有什么意义,这些名词搭在一起,构筑不出一个画面来。诗句里面是情绪感觉在往前走。
按照王敖自己的说法,他当初要写“绝句”这种形式,是想找到一种迅速刷新读者想象力的方式。迅速刷新读者的想象力,就要求诗歌有一定的音乐速度,有节奏推进,推进到最后留给你的可能不是这首诗讲了什么,不是怎么背,留下的是一种抒情印象。这对诗歌阅读来说是重要的。我们有时可以把诗中核心的名词一个个挑出来,看这些名词组成的意象群构成什么样的效果。但如果要具体分析中间的某一个句子,展开细读法式的探究,这种做法在他的诗里经常是失效的。

《绝句》其三
金发的绝句,像秋天的小村庄
住着人,梳着最成熟的音乐,发出邀请
当我降临,告诉我那迷人的隐喻,你是谁
1
快-慢-快的速度变化
这首诗大部分短句要么字数上或三或五或七,要么句内分轻重,读来非常流畅,只有“发出邀请,当我降临”是坚硬的双音节词加双音节词。只有在这个地方节奏是慢下来的,它的前后都非常快。在这里,绝句向诗人发出邀请,诗人走进诗中,实现了诗歌和诗人的交互。
他阅读感觉跟我个人感觉差不多。这首诗可以根据“发出邀请”划成三个部分,前几句说的都是“绝句”,直到在这里用顿挫感告诉读者,此处往后不再叙述“绝句”的形态状况,开始有新的东西介入:“发出邀请”“当我降临”两件事之间应该有一个时间差,但他通过断行和四字顿挫,让两个词组同时竖在那里,而不是线性前进。最后又是一个顺句,“告诉我那迷人的隐喻,你是谁”,整首诗就有了快-慢-快的速度变化,同时最后一句是核心。在核心的话之前产生顿挫,提示读者,重要的句子要来了,也是诗歌当中常使用的技巧。
2
缺失一行的暗示
这首诗还有一点特别有意思。王敖这个时期写的《绝句》大部分是四行,但这一首只有三行。“告诉我那迷人的隐喻,你是谁”之后,我们在等待着一个回答,这个回答应该占据第四行,但同时第四行又是空白,所以回答就是一片空白。这种处理,好像一首歌进行到精彩处却戛然而止,音乐停了之后,我们脑海当中依然存有某种幻觉似的感觉,声音、印象还在往前走。正因为它消失了,所以节奏在这里才变得非常的神奇。同时我觉得这种处理还有另一个用意:回答是空的,你可以往里填补任何东西。
正因为这首诗的名字叫“绝句”,王敖的《绝句》又有惯例,这才可能通过省略第四行,达到一种诡异的审美效果;类似古人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律诗》,但他只写三行,那么最后一行的空白就变得格外醒目。

《隐居》
附近的海岛是珊瑚的金字塔
名字叫野鹿岛,松鼠岛,猫爪岛
都是我今天起的,用来记忆这些名字的
脑细胞,曾用来记忆你
有一天你看见礁石中
藏着一只海螺,形状像理想的新家
里面弯曲着,星群古老的触须,你想起
你原来的计划,在大陆的高塔上
你想象过,一点神力会把你弹走,你果然
看到羽毛着火的讲演者,头朝下的战神,命运冲动着
像海螺吹出的龙卷风,你也险些被夷平,你伸出的手——
招来了傍晚的潮水,我也跑到那里
驱赶着礁石——我们的相逢,重复过去的某一刻
但我忘记了,并住在海边,夜晚出现,就像一只
真正的寄居蟹——转动双眼,纺织着月色在黑暗中
留下的红斑,有时候我们打听到对方,就像回声里
漂浮的百合花;我爱过一个年轻的自己,他曾经是速朽的精灵。
这首诗特别能表现王敖要求的是一种想象力上的节奏关系,它是通过想象力,通过幻想往前推进,而不处在我们正常的所谓叙事的逻辑当中。王敖在诗中展现了幻想式的勾连,从一个联想跳到另外一个联想。当我们发现诗歌叙述的幻想本质,以及它们连续跳跃的节奏时,这些语词会变得不那么重,我们的阅读感受也同时变轻。
有的地方速度特别快,比如我们发现他前面说的全是废话,第二行写“名字叫野鹿岛,松鼠岛,猫爪岛”,第三行就“都是我今天起的”,上面一行名词的重要性立刻就被解构了。不管你刚才读第二行是什么样的速度,当第三行“都是我今天起的”这句特别日常口语的、解构性质的话出现之后,随即会造成读者印象当中的第二行的感受速度变快,或者说第二行讲的东西变的没有那么重要。词说的事越重,语言的速度越慢。
除此之外,诗中出现的人称也隐含重要的意义。诗中不断提到的“你”是谁?和诗题《隐居》有没有什么关系?之后我们就注意到,比如说“你伸出的手——/招来了傍晚的潮水,我也跑到那里”,这里的“你”和“我”可以看做两种乐器,“你”奏响了叙述者“我”之外的另一个声部,但这两个声部又是同构的。两个声部的并行贯穿整首诗始终,直到最后,“我爱过一个年轻的自己”,“年轻的自己”作为一个“他”出现,而“你”被抹除,就此和“我”合并到了一起。
“中国新诗的语言节奏”系列笔记到此结束,感谢阅读。
附活动照片:

●征稿 || 回家,回家——联合国难民署发起诗歌征集活动
●近作小辑(上)|| 熟透的风景绝不止这一种
●近作小辑(下)|| 或许夏夜的潜望使你感到惊奇

版权声明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