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河中学的记忆 难忘的岁月

马家河中学的记忆
难忘的岁月闫占和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一晃38年过去了,但38年前在
马家河中学工作的件件往事依然历历在目。同学们纯真、活
泼的脸庞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是1975年5月由县教育局调至马家河中学任校长的。
说实话当时于我是不大愿意的,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马家河中学在当时是一所全县四所县办高中当中办得较好的一所农村高级中学。特别是在艰苦办学,学校体育工作方面成绩突出。该校的体育工作事迹曾登在山西日报的头版头条,在全省小有名气。省政府还奖励了学校一套体育联合器。另外校内现任的教师中有的还是我念初中时的老师,我担心自己当时仅27岁,年轻、能力低,怕工作不好开展。其二,家庭困难大。当时我已有三个孩子,妻子也是教师,在宋家沟乡高家湾村任教,怕家庭拖累,影响工作。但当时人事调动的做法是:不容分说,三日到任。就在这种情况下,我于是年5月雇了一辆小拖拉机拉上全家五口人和全部家当到马家河学上任。
一进校园,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学校总体分为三
级:第一级是操场和厕所;第二级东面三排宿舍,西面两排
教室,后面一排是厨房。第三级正面是一个高台,上面有五
间房子是教师办公区,中间空出边长四十米左右的正方形小
操场,布局合理,小巧玲珑,功能齐全。在一个偏僻的山沟
里,有这样一座整洁的校园十分显眼,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在
这里集合了一群活泼向上,生龙活虎的农家子女,他们在这
里生活、学习、成长。在第一次全校师生大会上,我看着
100余名学生求知若渴和二十余名老师疑惑期盼的目光,看
着学校对面山坡上那两棵粗壮挺拔的油松树,我暗下决心,
定要继承和发扬马家河中学已有的好传统好作风,把马家
河中学办得更好,让更多的山里娃走出大山,培养出更多建
设祖国需要的人才。
在我调任马家河中学的时候,正值文革后期,当时毛主
席的话是最高指示,各行各业都要听毛主席的话,照最高指
示办事。毛主席指出:“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不但要
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我的理解这条指示和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并不矛盾,只是把教育方针具体化了,因此,作为校长就要坚定不移的遵照这一方针办学。
当时马家河中学地处山沟,周边既无工厂,又无驻军,
因此,我们就把重点放到学农上。记得我和老师们曾带领学
生们到甘钦山上挖过鱼鳞坑,到水峪贯村、马家河村筑过拦
河坝。不管是校长老师,男生女生都挽起裤腿搬石头垒坝
有的抬、有的扛、有的搬,在我们离开的时候,一条大坝筑
好了,受到当地乡村领导百姓的赞扬。
记忆最深的一次是为了勤工俭学,增加办学经费,我们
带领九班的同学们为中寨林场到中寨乡红崖湾村种树。记得
走的那一天,师生步行,翻过西豹峪山,穿过大滩沟,跨过
岚漪河,最后沿着下寨、中寨沟到达红崖湾村。住在老乡家
的窑洞里,吃的玉米窝头,每天清晨,我记得是由九班的贾
润梅同学领唱,大家齐唱“洪湖水,浪打浪。”委婉悠扬的歌声一下子荡漾在整个山村。同学们迎着初升的太阳,肩扛镢头,走向山岗,经过十几天的劳动,同学们衣服扯破了,脸晒黑了,手上打起了血泡,但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收工后每天出板报、唱歌,同学们的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
当时的生活真苦啊,学生们每天中午莜面饴捞,早晚玉
米面窝头,清米汤。我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为了解决师生
吃菜问题,我们在学校对面的山坡上开荒种菜,记得那一年
天年好,蔬菜大丰收,脸盆大的白菜,小脸盆大的蔓菁,瓜
子、山药都很大、很多。学校为了储存蔬菜,专门修了一个
大菜窖,我们自种的蔬菜能吃到第二年4月份。马家河村的
老乡们说:“学生们]真行,我们也没种出这么大的瓜!
为了解决宿舍烧火问题,每年秋季开学第一周时间,全
校师生上山砍柴,由于都是农家子弟,从小有锻炼,上山砍
柴轻车熟路,不在话下。同学们争先恐后,暗暗比赛,看谁
背的多、看谁回得早。有的同学在夏天砍红豆架的时候,遇
到山上的樱桃摘上两口袋,回来还给老师们吃。
学校在我刚去的时候,没有一棵树。七五年秋,经过西
沟林场同意,我们从西沟林场掏回3-4年生的大树苗,栽到
院子里,整个校园凡能栽树的地方全部种上树,间隔一米,
我又从我们村掏来了几颗李子树苗。然后圪针头朝上,用布
条扎紧把树苗围起来,每个学生承包一棵树,负责管护、浇
水,直到成活。马家河缺水,算是有条河,其实是条干河,
下雨发水时才有水,所以,人家下雨往家里跑,我们的学生
下雨往河里跑,人人端着脸盆,一盆盆端回来浇树,树浇好
了,学生们却个个成了落汤鸡。到了七八年,小树全部成活
长高了也长粗了,而七八九班的同学也毕业了。整个校园郁
郁葱葱、花团锦簇、绿树成荫,既种树又育人,达到双赢。
现在回想起来,让学生适当参加一些体力劳动是正确的。
我们当时规定每学期参加三周的生产劳动,通过劳动增强了
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学会了劳动技能。小时候吃苦受累是
财富,并可受益终生。
在德育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方式向学生灌
输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艰苦奋斗、团结同学等好思想
让他们成才先成人。每班有块黑板报,每周换一次,每个学
生每周投一次稿,既有学习心得,又有小杂文、小论文还有
当前社会形势的时事报道等,图文并茂,使学生从中得到提
高。学校每天中午散学后有一次集会,由值日老师或校长作
一天工作总结,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好的事情,天天坚持,
灰。我认为校长的最大职责是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识分子把严和面子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因此首先要尊重每一位老师,讲究工作方法,各方面予以尽可能的关心照顾
并多请教,多商量,凡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办法,都要
积极支持,大力提倡,群策群力,办好学校。这样做工作才
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教师的职责除把自己所带课程讲深、讲透、讲活以外
还是要用烧石灰的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教育学生
学生带动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达到同步前进,整体提
高。如十班共有45名左右学生,分三个小组,班主任把学习好的一组分到教室中间,两边是中等的或较差的,让好学生一带二,结果这个班上自习鸦雀无声,不用老师管,点上煤油灯,晚自习结束后没一个离开,熬到晚上10点左右,最后到高考的时候,绝大部分都考入了大、中专。1977年恢复高考,全县四所高中考上五名本科生,马家河仅有一个班就考上了两名本科生。
在体育方面,马家河中学的体育工作历来是突出的。我
调任后继续大抓、狠抓这方面的工作。我在任期间共有五个
班,7-11班。每年在校3-4个班,但我们组织了长跑队、篮
球队、登山队等。每天早上6点钟上早操,下午五十分钟活
动时间,体育课每班每周两节,把师生全部分到各个体育队,
严格要求,坚持训练。操场不大,师生动手扩建操场,自挖
生体育比赛中,马家河中学都能取得好成绩在全县中学
沙坑,自制体育器材,全校体育工作有声有色。
办学校,教学生德智体是一个完整的结合体,缺一不可
没有好的思想,好的身体,学习再好也用处不大,反之亦然。
正因为我们正确地执行了党的教育方针,才使马家河中
学培养出大批的优秀人才,在我任职期间的五个班学生中,
(7-11班),大部分已走出大山,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有
的还担任了领导干部。我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我和同事们继
承和发扬了马家河中学的好传统,好作风,使学校又迈上
个新的台阶。
我老在想一个问题,老师们,同学们离开马家河中学已
三、四十年了,学生也大都已过知命或花甲之年,为什么
提到马家河中学总有说不完的话,那时生活虽苦,条件虽差
但同学们仍然很眷恋,很想念,老想忆起,总不能忘记。
我终于想明白了,那就是马家河中学有一种特有的精神,
有一种特有的风气在凝聚着我们],团结着我们,召唤着我们!
这种精神就是艰苦创业,奋力拼搏,力争人先的精神
这种风气就是团结友爱,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风气。
校长换了一个又一个,老师调了一批又一批,但这种精
神和风气始终没有变。此刻我们更加怀念马家河中学的第一
任校长陈来全老师,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创业精神
奋斗精神、励精图治的办学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标准化、规范化办学的要求,
马家河中学虽已撤销多年,但回忆往事又像回到那火红的年
代,好多事久久不能忘怀,我在马家河中学工作的三年,是
我最难忘、最充实、最有成就感的三年。
忘不了啊,马家河中学那斯文和蔼的老师!
忘不了啊,马家河中学学生们那红扑扑的脸膛!
忘不了啊,马家河村那勤劳朴实的农民!
忘不了啊,马家河那两棵粗壮挺拔的油松树!

梦回马中
1966-1972年我在马家河中学执教,虽然在我古稀之年的比例尺上,这短短的六年是那样的渺小,它却是我有生之年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
请缨马中
我是1964年五寨师范毕业的,当年分配到大巨会小学,大概是美术方面的特长引起了教育局注意,1965年秋季我就被调到县教师进修校任教,除了搞教师进修再教育外还和视导室人员一起下乡检查学校,在一次下乡途中,偶然和我的一位初中老师碰到一起,说起工作,他说:“初出校门的年轻人坐机关不好,还是到学校好,不是马家河办中学吗,你去那里任教对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绝对有提高。”老师的话我很在意,回来就找局长请求下马家河中学任教,当时局领导是不愿意让我下去的,是啊,好多人想方设法从乡下往城里调,哪有局里的人再下村里去教书的,真是匪夷所思。经不住我的再三请求,最后局领导说:“那你先借下去吧,不要办调动手续,几时不想在了就回来。”1966年10月初的一天,我背着行李踏上了去马家河的山路。这几天正是马家河中学开学的日子,七十里山路碰到不少送孩子去上学的家长,有的还赶着毛驴驮着行李,我当年只有二十岁,有的家长还以为我也是去上学的学生。
马家河耕读中学
1964年2月13日毛主席与中央其他领导人进行了一次长时间谈话,这次谈话主要涉及的是教育问题,既包括学制改革,也包括学生减负,同时还关涉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等问题。但在1966年的<5.7指示>中,这一教育指导思想却变成了:””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正是这一指示引起了后来教育制度的混乱。
马家河中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她选址于岢岚县偏僻西山地区的马家河村,这是当时马家河公社的所在地,也是西山片的中心,居民没超过百户,既不通电,又不通公路。校舍就建在村中,左邻右舍都是农民,村前村后全是大山。这样的校址最符合当时的办学思想。而且学校冠名为“耕读”中学,初衷就是要半耕半读的。
因为是匆匆办起的在建学校,当年校舍只有平房十几间,没有教室,没有课桌凳,学生就在寝室听老师讲课。校长是程来全,教师只有我和负责基建的张迎瑞,不多时又调来了数学教师李福庆。当年只收了一个班,50名初中学生。这些孩子们大多十三四岁,来自全县各地,包括县城来的孩子。68年春又招了一个班60名学生。,69年因为文革没有招生,直到70年学校改为高中,68届的学生大部分考人高中,是为一排(班),以后每年招收二个班,直至年学校停办。68届学生在马家河中学实际住了4年。
文革的影响
1966年的秋天,正是“文革”轰轰烈烈的时候,毛主席几次接见红卫兵,使山里的孩子也坐不住了,开学不多时学生就提出要成立红卫兵,迫于形势,校长同意了。红卫兵成立了,又提出要步行外出串联,这可是大事,不同意就是反对文化大革命,同意又怕出去发生意外,最后决定派一名教师跟着,我是贫下中农出身,又初参加工作,政治上无可挑剔,于是校长就指定让我去,当时年轻,没有多想,认为是学校交给的任务,就一口应了下来。
十一月初,我领着三十几个学生,背着行李踏上了步行串联的征程。第一站的目标是省城太原。十几岁的孩子,其中还有女孩子,又背着行李,每天也就是走四五十里路,每到一地还要和贫下中农座谈,走了七天才到达太原。接待站安排我们在北小店附近的一所化工学校住下。下面的日子就是上街看大字报,看批斗会,就是看看而已,谁知道他们那一派是正确的。反正红卫兵坐电车不花钱,孩子们玩的好不开心。住了五六天,听说毛主席不再接见红卫兵了,主席号召红卫兵复课闹革命,我便劝孩子们返校,于是登上了回程的火车。总算是安全回来了,我放下了一颗悬着的心。
复课
有一段时间,旧的教材被否定了,新的教材又没有,复课上什么,数理化好说,定理和方程式是死的,语文就不行了,谁知道那篇课文是香花,那篇课文是毒草?课总是要上的,我是语文老师,和校长商量后决定用毛主席诗词做教材,这总不会有问题吧。毛主席诗词里有大量的典故,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在教学中我有意穿插讲解一些语法,修辞等知识,作文课则重点引导学生如何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我想孩子们总是能学到一点知识的。这样的教学一直持续到有了新课本。
初中学生是要上早晚自习的,早自习好办,晚自习遇到困难是没电,村里就没有接上电网,只好用煤油灯照明。四个孩子一盏灯,一个教室就是十几盏,灯烟熏的头昏,同学们的两个鼻孔都是黑烟煤。大概是两年以后才用上了气灯,现在的年轻人没见过,那是一种煤油加压燃烧石棉罩的照明灯,每天有专门负责点灯的同学,很危险的,当年岢岚卫校就发生过气灯爆炸伤人的事故。
当山外的学校还在轰轰烈烈“闹革命”搞批斗的时候,这里成了一片潜心学习的净土。
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文革期间的群众文化生活是相当匮乏的,运用而生的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为了到贫下中农中接受再教育,66年冬天学校创办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利用课余时间排练了样板戏片段和自编的反对买卖婚姻,破除封建迷信等小节目,到周边的乡村演出。这些节目很受群众欢迎,有时候老百姓的炕头就成了我们的舞台,宣传队转好几天才能回到学校。后来宣传队的节目越来越多,甚至自制服装道具,排出了整部的京剧沙家浜以及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片段。那时候几乎每个师生都能哼上几句样板戏。这项活动校长程来全是倡导者,李福庆的贡献最大,他精通乐谱,逐句逐段教唱,并且在孩子们中间培养了一批过硬的乐队人才。
磨练
无论乡下还是城里来的,凡从马家河中学走出去的师生都会扎柴火捆。那是因为在马家河中学,人人都要上山打柴。因为没电,厨房做饭烧柴火,寝室取暖烧柴火,所以每个星期天师生都要上山打柴。打柴容易,出村一二里就是原始森林,把树上的干枝扳下来就成,捆柴火却是一门技术活,捆不好背着也不舒服。城里来的不管老师学生都得向农村来的同学学习,上几回山大家都成了打柴的好手。
学校在村里,蔬菜没处买,我们就想到了自己种地。反正村附近的山梁上荒地有的是,春天就去开荒,种些山药蛋,葫芦,豆角之类的蔬菜。在靠学校的河畔也整理出一片菜园,种园白菜,芥菜,后来班级多了,班级之间展开开荒种植竞赛,学生吃菜问题基本上做到了自给自足,不花买菜钱。大大地减轻了学生经济负担。
我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手上老茧历历在,肩头压痕抚未平,马中多少旧校舍,尽是师生亲手成。”马中前期的师生,都经历过这种艰苦的磨练。我说过,66年的马中尚在建设中,以后又盖的两排校舍,所用木料几乎全部是师生亲手从大山里砍伐回来的。马家河附近就是原始森林,属中寨林场管辖,为了节约经费,林场批了砍伐量,由学校自己砍伐。砍树的活是很危险的,掌握不好尺度和方向,树倒下时就会砸伤人,一根做大梁的树,砍倒后需八个人来抬,山路蜿蜒,十分难走,二三里路的走三四个小时,师生们压破肩,崴了脚的事时有发生,要知道这些活平常都是成年人中的壮实者干的,而我们这些孩子当时只有十四五岁。劳动也有劳动的快乐,一早进山惊起山鸡野兔的事常常发生。有时候还能看到三两结伙的狍羊。有一次同学们竟然在大树根挖出了半麻袋中药材猪苓。还有几回树倒后竟然从鸟巢里捉到几只羽毛丰满的雏鹰,同学们还喂养了好长时间。
基建任务紧迫的时候,师生也去出窑,就是把砖瓦从刚刚熄火的砖窑里背出来,呛鼻的空气,浓浊的灰尘,滚烫的砖瓦,一場劳动下来,个个成了汗流浃背的大花脸。
所有的劳动,老师和学生一样的干,绝没有指手画脚的。
成才
岢岚人好把马家河中学戏称为岢岚的“抗大”“黄浦”,说她出的精英多。2002年参加马家河教学楼落成庆典,同学们粗略数划了一下,在马家河中学学生之中,当时任岢岚县处以上的干部有刘奋勇,张志义,张新生,王毅刚,秦爱英,在外地的还有邬贵光,张有宽,温玉堂,樊保柱,庞永贵等好多个,正科实职的更是多达十几个。为什么能有这么多的人脱颖而出呢?正是因为马家河中学的学生经受了磨练,学得了知识,出来社会上拿得起放的下,能吃苦,能担当。我在另一首诗里说:“山外文革声正浓,此地依然读书声,莫羡马中多英俊,栋梁原是沃土生。”正是马家河中学顶着文革逆风,坚持教书育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办学方针,才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用人才。
2015年夏日,陪同福建回来的原马家河中学教师刘思清又回了一趟马家河,凭吊旧趾,往日的校舍已荡然无存,看不见活蹦乱跳的学生,听不到朗朗悦耳的书声,马家河中学已成为过去,只有隔岸傲然挺立的古松,在微风中挲挲作响,,似乎在向游客讲述着马家河中学辉煌的过去。
2016年8月8日赵德荣
怀念马中王纯杰
我是马家河中学初二班的学生。在校两年来,在老师们
的辛勤培养下,在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下,我顺利地完成了两
年的学业。
回想起我的母校,一百四十多名师生。朝气蓬勃的活动
场面及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使我心中永远铭记。有的师生
研究教学,有的师生排演节目,还有的师生爱好体育活动。
真是快乐极了。
曾记得,我们]刚入学那年,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
大部分学校没有恢复上课。基本处于搞运动和勤工俭学活动。
可是马中的领导程来全老师,王登云老师,始终坚持教育为
本,育人第一的教育方针。非常重视文化课的教学工作。北
京大学毕业的俞中华老师,放弃了大都市的繁华生活,来马
中任教。与同学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还有学校的李福庆老师
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教学能手。特别我的班主任赵德荣老师在
语文教学中精益求精。由于我的语文基础差,写作能力不高,
赵老师手把手辅导,心贴心交流。加上自己刻苦努力,终于
得到了老师同学的认可。时任班上的学习委员和校革委委员。
两年马中的学习生活很短暂,但在校老师和同学们对我
的友情,我永无铭记在心。正是有你们的辛勤哺育和帮助,
才有了我的今天。是你们给了我前程的正能量。我永远怀念
马中,更难忘我的恩师。
可圈可点的马家河中学王候怀
一九七一年,文化大革命进行到了“抓革命促生产”
“复课闹革命”阶段。通过考试,我被录取到了马家河中学。
开始了紧张而快乐的学习生活。在短的两年里,给我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
学习
学习是我们每个同学的主要任务。想着是能够坐在亮堂
堂的教室里专心地学习文化知识,可是进学校一看,还有许
多困难等着我们]去克服。睡的是用杨椽搭成的简易通铺。二十多人挤在一个铺上。上课凳不够,连书本都没有放的地方。
学校弄来了约三下公分的木板,我们自己动手用木棍支起来
当课桌。那时学校还没有电,白天阳光明媚,可到了晚上只
能点小煤油灯来照明,而且是两张桌子合起来用一个油灯。
个自习后,每个同学的鼻孔里都是黑洞洞的。就是在这样
落后的条件下,老师卖力精讲,学生勤奋学习。一边学习
边建校。有声有色。无论是中考,还是终考。同学们的学
习成绩都很优秀。七二年全校进行了一次综合竞赛考试,考
出了一个满堂红。
劳动
马家河中学从教师到领导,都很勤奋。是一个特别能战
斗的班子。校长程来全军人出身,在他的带领下老师学生都
有一种军人的生活作风。建校劳动时,三个排的师生三路纵
队在学校操场上。校长一声动员,队伍立即开赴目标,没有
完不成的任务。这了解决校舍不足的问题,全体师生上山砍
树盖房。一个星期就备好了木料,到七二年一开学,我们就
住上了自己盖得宿舍。
学校做饭、取暖用得都是山柴,那是同学们一背一背从
山上背下来的。同学们除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还能挣点
小钱,补贴每个月伍元一角的生活费。那时每个同学的家里
都很困难。
劳动对我们锻炼很大。我们每年秋天还要帮助附近农民
秋收。农民的艰辛,勤奋。从小影响了我们,培养了我们艰
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帮官道
底村秋收。农民做了可口的油糕烩菜招待我们。说我们给他
们帮了大忙。参加谢家坪种树时,我们就吃住在老乡家里。
军训
那时,我们还有一顶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军训。也没记得
有专门的教官来指导。也就是体育老师给我们训练了列队
刺杀、打背包等项目,实际上也就是体育课。然后再按照当
时时髦的做法,搞点新花样。一天,我们完成了紧张的学习
任务,刚进入梦乡。一阵急促的铃声把我们惊醒,紧急集合
了,说是有一股台湾特务窜到了马家河,要我们立即围捕。
列队、出发、奔向目标。特务没抓住,回来的时候,不少同
学背包都跑散了。有的同学还爬到床下找鞋子,引起了一阵
阵哄堂大笑。
说实话,不管有没有台湾特务,用不用我们去抓。那是一回
事,可另一回事,这样的军训确实锻炼了我们。经过多
次这样的训练,人们变得敏捷、耐劳、变得有毅力。再也没
有掉背包、丢鞋子的事了。为了检阅队伍,我们还进行了
次长途拉练。从学校出发,全副武装,直奔县城。三个小时,
六十多里的路程,一个也没有掉队的。
马家河中学之人和事张新生
王桂莲
刘老师要回来了!从福建泉州回马家河来了。
“马家河”、“高家庄”这是七十年代百看还看的《地道
战全国知名的地方,为此崔百岁老师的同学曾写信求证是
否那个“马家河”。
继时任太原工大党委副书记的袁子皿老师故地重游之后,
又一位重上“井冈山”的刘思清老师来了。
时隔四十余年,从马家河中学走出来的老师同学时不时
地故地重游,专程寻旧的、机缘巧合的、公事途径的屡有耳
闻。
我曾经多次路过母校,原来的操场不见了,亲身参与盖
起的校舍已破败不堪,现在看来不大的地方杂草丛生,熟悉
的东西变得陌生了。较显眼的一座希望教学楼占据中央,四
周毫无生气,很难看到希望小学的希望。忆及当年生龙活虎
景象内心不免伤感,这是进步还是退步
我去太原机场接机,走下飞机的刘老师虽年逾古稀,身材修
长,风采依旧,写满沧桑的面容依然清癯有神。那副有时
有时不戴的眼镜很贴切的挂在斑白的两鬓,目光炯炯。当年
的“臭老九”一派学者风度。不愧为全国中小学教材编写组
成员。时光荏苒,岁月蹉跎,在校豆蔻年华的我已年近花甲
刘老师还是叫出我的名字。这让我无比激动回到县宾馆,老师同学络绎不绝,折腾到半夜,见得见了,没见的没见。商定第二天回校看看。
第二天早餐后陪同刘老师的有专程从保德来的“大崔”
(百岁)、“小崔”(仲雄)老师、住在县城的赵德荣老师,
学生有任川中、杜占全等一行。刘老师问询道路情况我作了
简要介绍,忻保高速已通车,临岢高速在修建中,俩条高速
纵横交汇于高家会村。但我们还的走普通公路,马家河没有
高速出口路。走来风轻云淡,甘钦山蜿蜒盘旋,车速不快,感觉得到,几个人已陷入回忆的沉思中…
马家河一岢岚西部“重镇”,公社驻地,国营粮站。战备
医院聚集着岢岚医疗战线上的所有精英,护士、药剂师都是
大学本科}生,那可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啊。县办高级中学更是藏龙卧虎,“臭老九”蜗居之地。银行、供销社
长途线路维护站等等一应俱全顺着甘钦山往下瞭,马家河这个五脏俱全的山沟小付村览无余,面积绝对不超十万平方米。一条季节性干河依山而过,河宽不足五十米,在河的北面靠山而居。窑洞、平房夹杂,所有的单位、所有人的生活用水仅靠唯一的一口井供应,再无滴水之处。此地属吕梁山脉,典型的高原,地貌几无亩大平地,土地贫瘠,薄田难富。村民,衣衫褴褛,衬托的那些爱好整洁,穿着得体的知识分子、干部职工华丽无比了。
四处观望,当初四周不远的几道沟里成片松林挺拔俊秀。
植被灌木丛以沙棘、胡青、野玫瑰为主郁郁葱葱,真是黄土
高原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赤子们的一丝安慰。现如今已是一
株难觅,唉,那些无数个“光头强”岂是一个“熊大”一个
熊二”能对付的了的。原来的植被也被砍林为薪,近似“刮
地穷”刮过了。好在这几年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通电烧煤
,植被恢复的还算不错,真是老天爷、大自然不会亏待大地的儿孙们。
远远眺望,学校对面山坡上的两颗千年古松如伞如盖,
大有是地均擎,是天普盖之势!有多少“光头强”也不敢光
顾二位。她们原本如寺庙的护法,寺庙掌故久不可考,建筑
早是残垣断壁,只剩遗址的遗址了。细细想来,佛教本非
中国本土教,几千年来毁禁难止,佛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慈悲为怀容天下难容之事,她始终是弱者的寄怀,强者的敬
畏,马中学子的寄托。曾记得1972年冬季第一次从学校征
兵,马中应征入伍五位同学(我和王银罗、赵建中、赵贵荣、
王根在),入伍后川中给银罗的信中就曾画有一幅蓝天白云下教室对面山上的这两颗生机勃发的劲松,白云中两架喷气式飞机上下腾飞,似利剑穿云。虽然画拙劣,不堪一评。我
还是几十年没忘被川中的画意感动了。
驶近前来,马中旧貌无新颜。刘老师径直走向他的办公
室兼宿舍注目凝视。
我上高中都没有见过钢琴。尽管我知道在乐器中钢琴是
王,小提琴是猴。是刘老师在他的办公桌上贴上画在纸上的
琴键练习指法,让我见识到了弹钢琴原来是要摇头晃脑的
刘老师的办公室是那排房的第一间,旁边是操场,也就
是篮球场那么大的操场,我们就在那打篮球,扔铅球。刘老
师把铅球扔到杨文斌的腿上仍然面不改色心不跳。中间是通
往男女厕所的大道,女生上厕所成群结队。有一次新入学的
三、四班女生上厕所,一群男生打篮球,有好事者起哄,提
议给女生打分,忘了是谁指着一位走过来的女生说能打多少
分,我带球上篮随口说:“八十分”。其实我没有看见那位女
生的长相,更不知是谁。此事还引起一阵波澜。分是我打的
罪魁祸首是任川中。
往后走到尽头,也就是第三排房,东边是小食堂,老师
们的灶,西边是学生大灶。马中的伙食只有更坏,没有最坏
每人每月6元钱,供应粮33斤,15%的白面,剩余的是红、
黄二面。吕玉宝老师化学课上曾大赞高粱面的营养价值,所
含成分对人的生命不可或缺。我当时就想我得问问他,下课
后我问吕老师人们为什么喜欢吃白面而不喜欢吃高粱面,吃
高粱面还的吃果导片。有知识的人毕竟是有知识的人,日老
师回答我,口感是一回事,营养能不能吸收是另一回事。我
也没有明白究竞哪个有营养。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全世界的先哲们
的思想、理论,哪个是“白面”,哪个是“高粱面”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愚者见愚,蠢者见蠢。
有一事说来供大家一乐。白玉虎、赵建中两个灰货在学
校吃过午饭,还能到供销社小饭铺再吃28碗荞面削面。每碗3两。算一算他们的胃容量能有多大虽无酒,饭足饱,二人安然无恙。人的潜能是非常可怕的。这俩人的举动不合常理,我们的氢弹、原子弹、第一颗人造卫星不就是这种潜能的作用下制造出来。
世上东西本无好坏,天生我才,物尽其用,黑格尔曾说
过,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原路返回,路两边是两排教室,班教室在西边。
我在二班上一年,三班上一年,毕业时在三班。一班、三班
后来是四班教室正对着马家河标志性识物:那两颗风水劲松
要不一、三、四班尽出人才。四班的冯贵耀雁北师专毕业后,
成长为全国100所重点中学一忻州一中的校长。别看他语不
惊人貌不扬,退休后大同市左云县政府不惜血本聘任他为左
那时候马家河尚未通电,上晚自习每人一盏煤油灯,借灯观书,油烟堵鼻,想一想四五十盏灯黑烟竞放,在不足百平方米的教室里是何种污染。那也丝毫不影响同学们的乐天情绪,灯罩起火,此起彼落,惊叫连连,活跃的学习气氛,
调节了疲惫的神经。虽无秉烛夜读,红袖添香之情趣,然师
生共勉,其乐融融。
有一次上化学课,刘老师(刘是华东师大数学系毕业,
当时教数学、英语、化学,名副其实的一专多能),把装着
酸的试杯传下来让学生嗅觉一下硫酸的气味,传到李红川时
这家伙恶作剧,给前排座上刚换新衣的梁桂花背上画了一个
圈”,一个圆掉下来了,整件衣服残缺了。
从来没发脾气的刘老师动情地训斥红川,“好端端的
件褂子就这样坏掉了”。同学们都知道七十年代农家子弟换
件新衣服可不是件小事啊。
崔百岁老师是三班的班主任,代语文课。记得一次讲解
修辞手法“暗喻”,举例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晴却有晴”,我正好在此前见过这首诗,要不是崔老师解惑
我还以为是排版的给印错字了。
崔仲雄老师代物理课(崔是山大物理系毕业),学到加速
运动那部分,任凭崔老师怎么讲解,大部分同学反映还是听
不懂,做不了题。为此校领导决定让给一班代课的李福庆老
师给讲讲。其实李老师讲过后大部分同学还是没听懂。由此,
我认识到:有的老师十分才学讲十分,有的老师十分才学能
讲三分。不仅老师要会讲,学生也需会听。崔仲雄老师是个
十分聪明诚实的人。在保德化肥厂当厂长时,化肥一时溶阳
纸贵,我还走后门特批一吨呢。
李福庆老师可是个大能人,单说教学外的功夫那是无
可及。个子虽小,篮球打得极好,乒乓球无人能敌,晋剧行
出来一批可用之才。马中也因此被同学们戏称为岢岚县的
“黄埔军校”。名不虚传,别说在七十年代的办学条件,就是现在也很难配置这样雄厚的师资力量。感谢我们所有的老师,为我们人生骨骼生长期添加了无可替代的钙质,奠定了一生。无论国民党的黄埔军校也好,共产党的抗大也罢,他们颠覆了几千年的帝王家天下,埋葬了“两个半”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崭新的社会制度,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这两所名震中华的学校连同她培养出的英雄和先烈共同载入史册。
马家河中学同样是历史的产物,其中有多少故事现已成
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有多少“冤假错案”也用不着去平
反昭雪。昔日的天真烂漫已属儿孙后代,父辈的苍老神态已
在我们身上重现。这就是那个谁也走不出去的圈圈。
茫茫宇宙,时空无限。马家河中学只是浩瀚大海中的一
滴水,历史长河中飞起的一片小小浪花。随着时间的推移,
她的兴衰是必然的。面对历史的变迁,我们也无须伤感,作
为人生的经历,我们会永远铭记。
对于老师,世有公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作为社会人,
马家河中学的人,老同学、老师也同样有七情六欲,普食人间烟火。性格的差异、修养的厚重不同,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同学们对当年任教的老师评价不一,喜好不同。无论如何我们这一代人及后代一定要牢记一点:永远尊重我们的老师,请不要忘记!
同学情亲密无间,无论穷还是富。无论为官为民,总是同学吧。
马家河中学的事
马中无大事,按部就班。吃喝拉睡,马中无小事,
波澜壮阔,随着时代步代走
老天多变,风云难测,思老师同学各自重,
游完故地,刘老师提议去松树下看看
合影定格在俩颗松树之下,背景中,苍松旁,小树茁壮。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