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朴的意思(简朴的丰富)

简朴的意思
   【“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系列导言】
   这是《悲剧人性与悲剧人生》一书的继续, 是我40岁那年写的思想自述,围绕着“我是谁”、“我该怎样做人”、“我可以成就什么” 三个主题展开了一种社会中间阶层的人生哲学,试图在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达成某种平衡和相互制约:追求个人自由必须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而所谓社会责任,归根到底就是对每一个人的平等的自由的保障。

  
简朴难,由简朴转丰富难,由丰富转简朴更难。
简朴,简单而又朴素之谓也。简单而做作、夸张、文饰、摆阔、赶时髦,当然不能谓之简朴,而只能谓之缺乏自知之明,谓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谓之色厉内荏,谓之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谓之——一句很不雅的歇后语——光屁股转圈,丢人现眼。
简朴有两种。一种是原始状态、贫乏状态、幼稚状态下的简朴,如土著、原始部落、不发达的少数民族的简朴,农民、山里人的简朴,儿童的简朴。纯朴、善良、粗犷、古道热肠、天真未凿,使这种简朴具有令人返璞归真、流连忘返的魅力,但是不发达、未展开、贫穷、蒙昧无知、粗野、单调,又使这种简朴具有封闭落后的特征,处在较高发展阶段的人们,可以对它表现出惊喜、激赏、留恋和向往之心,但真让他们同化于此种状态,那也是他们不能忍受的。原始的简朴还不是人类自觉追求、自觉创造的一种状态,而毋宁是与生俱来、天然具有的,因而也是被迫的、不得不处身于其中的状态,是人的早期发展阶段,一般来说,它总会被后来的发展阶段所取代。贫穷、蒙昧、落后,使原始简朴的人们不得不忍受许多灾难和痛苦。在个体能力很脆弱,因而不得不抱成一团谋求生存的情况下,节俭是他们自处的最重要的美德,而团结互助是他们与人相处时最重要的美德。
第二种简朴是发达状态、富有状态、成年状态下的简朴,借用老子之言,即是所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道无名的境界。文学上有一种“白描”风格,初看平淡如流水帐,令人不忍卒读,看完后却若有所悟,再看时,其丰富的意蕴方逐渐显露出来。通常所谓“深入浅出”、“言简意深”,说的也是这回事。一个百万富翁过一种简单、朴素和节俭的生活,一个位高权重的人平易近人,感同身受地体察民间的疾苦,一个大学者能与老百姓拉家常,与他们打成一片,就属于第二种意义上的简朴。
从第一种简朴到第二种简朴,又经历从简朴到丰富和从丰富到简朴两次转化。第一次转化当然很难,它意味着白手创业、艰苦奋斗,意味着经历许多挫折、磨难和失败,千辛万苦之后方才成为有钱人、有权人、有名人,跻身于所谓上流社会。但相比之下,这个转化还不是最难的,还不及第二次转化十分之一的难度。在第一次转化中,从前的简朴,或者被迫放弃了,或者有意识地丢掉了,绝大部分变得“丰富”、“富有”起来的人,都忙着追求更加“丰富”、“富有”的状态,只有极少数人才寻求“丰富”、“富有”之后的简朴,这种简朴与原始的简朴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有两点重要区别:第一,这是丰富、富有状态下的简朴,而不是贫穷、困苦、匮乏状态下的简朴;第二,这种简朴本身已经具有了丰富的意义,已经把知识、智慧、技巧等丰富的内容包容进来了,它既保留了原始简朴所具有的纯朴、善良、简单、自然的特点,又去掉了原始简朴所具有的贫乏、单调、无知、粗野的特点。一万个穷贱的人中可能会有一千个能达到富贵的状态,但在一万个富贵的人中,能够重新回归于简朴的人、使绚烂归于平淡的人,有一百个就很不错了,或者说有10%的穷贱者能够成为富贵者,但只有1%的穷贱者能够在富贵之后回复到自己的出发点,其余绝大部分都迷失于富贵之中了。
 

  
丰富,丰收、富有之谓也,本义指物质上的丰收和富有,后延伸为精神上的丰收和富有。
如此一来,丰富可以有三种形态,第一种是单纯物质上的丰富(如一位粗鄙的富翁),第二种是单纯精神上的丰富(如一位贫穷的诗人),第三种是兼有精神和物质上的丰富,其实际情形又有两种,其中一种以物质丰富更著,如有文化的商人、儒商,而另一种以精神丰富更著,如小康和有产的知识分子。
这里有两个有关人生哲学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第一个问题是,哪一种丰富和富有是我们应当努力争取的,即能够给人带来更多幸福的,这是对丰富、富有的性质界定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在什么程度和水平上,一个人可以称之为丰富和富有的,这是对丰富、富有的数量界定问题。
关于何种丰富、富有能够给人带来更大的幸福,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种人以物质财富的多寡为单一的衡量标准,另一种以精神财富的多寡为单一的衡量标准,第三种人以同时拥有两种财富为衡量标准。我自然不会同意第一种和第二种看法,而倾向于同意第三种看法,进一步说,我倾向于追求适度的物质丰富和极大的精神丰富,而对追求一定的精神丰富和极大的物质丰富持保留的态度。
我不赞成无休止地追求物质上的丰富,这是因为:
第一, 每个人都作如此追求,必将耗费极多的自然资源,从而加剧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
第二,每个人都作如此追求,必将加深贫富两极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危机;
第三, 每个人都作如此追求,容易带来精神危机、信仰危机、道德危机和意义危机;
第四, 这种追求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人无暇去追求精神上的发展,从福利和幸福的总量标准来衡量,是不划算、不经济的,对整个人生而言,是成本太高的;
第五, 物质上的丰富对人的幸福而言,是边际效益递减的,即每新增一份财富而增加的幸福是不断降低的,不仅如此,过多的财富还会给人带来沉重的负担,也就是说,达到一定的财富总量后,新增财富的边际成本是不断提高的,其边际损失是不断增大的;第六,对我来说,我不知道拥有过多的财富有什么用,如果是用于我自己的消费或用于我个性的发展,那么有一份适量的财富就足够了,如果是用剩余的财富去为他人和社会做好事、善事,那么,与其自己拼命挣钱以后去施舍别人,不如推动建立一个公平的竞争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赞成在适度追求物质丰富的基础上无休止地追求精神上的丰富。我认为,对精神丰富的无限追求,不仅能够给个人带来更大的幸福,而且能够增加整个社会和人类的福利总量,同时又不会像无休止地追求物质丰富那样带来那么多的负作用。对精神丰富的追求不仅直接耗费的物质资源较少,而且会带来一种极好的副产品,即因这种追求而产生的科学技术成果,会极大地缓解和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对精神丰富的追求又具有这样一种本质特性,即它的边际效益是永远递增的:人们越是向精神世界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就越能够得到惊喜、快乐和幸福;另一方面,拥有丰饶的精神财富,却不像拥有过多的物质财富一样给人带来负担、烦恼和危险,因此其边际损失如果说不是递减的,至少也不是递增的。
通过以上比较,我得出如下公式:
(适度的物质丰富+极大的精神丰富)>(一定的精神丰富+极大的物质丰富)
如果一定要对上述几种人生态度作一个排序的话,我以为以下排序还是有比较充分的根据的:
适度的物质丰富+极大的精神丰富
>一定的精神丰富+极大的物质丰富
>物质贫困+(极大的精神丰富-因物质贫困而给个人带来的精神损害-因精神损害而带给社会的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
>精神贫困+(极大的物质丰富-因精神贫困给个人带来的物质损害-因精神贫困而给社会带来的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
>极大的物质贫困+极大的精神贫困
这里对上述公式补充说明两点:
(1)一个人的物质贫困不仅是他个人的不幸,也不仅会限制和损害他精神上的发展,而且极有可能使他的精神发展片面化、激进化、偏狭化、病态化,从而对社会构成某种危险和破坏因素。因此,即使是从社会总体利益出发,也应该保证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尤其应该给那些专注于精神追求的人以体面的生活条件。
(2)一个人的精神贫困不仅是他个人的不幸,不仅会限制和减少他在物质利益方面的收获,而且极有可能使他不择手段地、通过损害他人和社会地去谋求其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对社会构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即使是从社会总体利益出发,也应该让每个人得到基本的知识和道德教育,尤其应该提高那些专注于物质利益追求的人的知识和道德水准,通过法律和道德途径制约他们,使他们不能对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这里还有必要引进“生活质量”的概念。并非单纯地拥有很多物质财富或很多知识财富,就一定有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的含义是:第一,某种生活能够给个人带来更多的幸福,使他的身心更为健康和谐调地发展;第二,这个人同时也能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更多的利益和幸福,而较少给他人带来损害和不幸。因此,结合两方面从总体上来评估,我会倾向于认为:一个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质量高于一个有文化的富豪,一个有文化的富豪的生活质量高于一个贫穷的知识分子,一个贫穷的知识分子的生活质量高于一个粗鄙的富豪,既粗鄙又贫穷的人是生活质量最低的人。当然,这种排序只是一个大概,并不排除某些特殊的情况。
 

那么,什么叫做适度的物质丰富和富有?这个问题比如何界定丰富和富有的性质引起了更大的争议。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即人们衡量贫穷和富有的尺度或数量标准,总是在不断变化的:从前是富有的,现在看来可能差不多是贫穷的了,现在是贫穷的,在古代人看来已经是富有的了;从前只有帝王才能享受的东西,现在普通老百姓也能享受,比如“御膳”和“贡米”,反之,现在老百姓能够享受的某些东西是古代帝王做梦也想像不到的,比如交通、通讯工具和家用电器。在火车、汽车没有进入中国之前,清朝的皇帝坐马车到承德避暑山庄,路上要颠簸好几天,而现在的旅游者们坐着舒适的空调车,只需几个小时就到了那里。未来的人们如何衡量富有和贫穷,好像也是我们现在不能想像的。因此,像贫呀、富呀、适度呀、小康呀、中产呀,都是与时推移,没有固定标准的。
支持这一结论的不仅有上述历史事实,更重要的是有这样两个理论假定:一是假定人的物质欲望是无限膨胀,永远也无法得到满足的,为此,应当无限度地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无休止地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二是假定只有在物质财富充分涌流、物质需要高度满足的前提下,人们的精神和道德水平才会相应提高,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才能根本解决,人类才能最终达到大同的理想境界。尽管上述两个假定是有内在矛盾的(既然物质欲望是无限膨胀的,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就是不可避免的),但人们还是不加反思地用它们来证明同一观点:生产力、经济和物质财富应当无限制地提高和增长下去,而且也只有这样,人类所面临的一切问题才会得到解决;因此,谈论适度的富有是没有意义的。不仅如此,人类一旦遏制自己的物质欲望,就一定会陷入经济停滞和衰退状态,因为正是需求创造了市场,产生了生产的动力和动机。生产、生产、再生产,增长、增长、再增长,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不可抗拒的规律。我坚决反对以上两个理论假定,同时坚持认为,可以找到衡量“适度的富有”、“小康”、“中产”的“中等富裕程度”客观标准;这一标准固然有其相对性,但也有其绝对性:
1、物质需要不可满足、物质欲望无限膨胀的假定是不能成立的。人们之所以得出这一假定,一是因为人类确实长期生活在物质匮乏状态,即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状态,饥饿、疾病、自然灾害等等长期威胁人类的生存,因此追求物质利益、满足物质需要成为绝大多数人劳动、工作的第一动机、第一目的。但从这一事实不能推出物质欲望无限膨胀的结论,实际上,在物质需要得到一定满足的基础上,人的精神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也发展壮大起来了,并且在很多人身上成为了第一需要。二是因为某些人确实追求着物质需要的无限满足并产生出无限制地获取或占有物质财富的畸形的心理需要,企业家、商人、媒体广告机器则出于获取利润的目的而推波助澜、夸张宣染,甚至人为地制造出荒谬的、畸形的消费榜样来激发大众的消费欲望,让人们成为消费的机器和欲望的奴隶,让人们产生疯狂的占有欲和消费攀比欲,于是便陷入恶性循环,形成人们的物质欲望在本性上无限膨胀的假象。
人只要活着,其物质需要就会不断满足又不断产生,从这一事实绝不能推出人们的物质需要的数量和质量也在无限扩张的结论,绝大多数人的物质需要都有餍足点和饱和点,达到这一点后,他们会把兴趣转移到别的方面去。太热衷于追求物质需要的满足,必然会限制人的其他方面的发展,不仅如此,医学证明,物质需要太过满足,如吃得太好、穿得太暖、住得太舒适、睡得太多、性事太频繁、玩得太过头、坐车时间太长,都会导致一系列的身体疾病或生理机能的衰退,以至心理上的疾病。假若我是千万富翁、亿万富翁,我真的不知道怎样才能把这些钱都花费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以我的智商,我确实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些人非要花几千几万几十万元吃一顿饭,花几千几万几十万穿一件衣或穿一双鞋,或戴一块表,或挂一件首饰,花几千几万元睡一夜宾馆,花几十万几百万买一辆豪华车,花几百万几千万买一座别墅。在我看来,如果这些钱来路不明,那么这种消费行为就是一件显而易见的罪行;即使这些钱是清白的,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或创造性经营赚来的,这种消费行为也是病态的,也是一件不可原谅的过失和愚行,因为这根本无关于真实的物质需要的满足,而纯粹是为了满足某种畸形的心理需要,如虚荣心、身份感、炫富欲——这都是一些于人于己有害的欲望。消费、消费、超前消费,高消费、高消费、超高消费——这不仅是个人的病态,而且是社会的病态。我憎恨任何一种形式的浪费,任何一种形式的腐化堕落,任何一种形式的奢侈淫佚。
2、任何一种需求都推动经济增长的假定是不能成立的。需求推动生产和经济增长,这条经济学原理是正确的,但不能由此得出上述错误的假定。有些短视的、不负责任的经济学家,以为现实的就是合理的,以为任何一种消费行为都对经济增长有贡献,因此起而为超前消费、高消费、超高消费辩护。照这样的逻辑,他们还可以为嫖娼、赌博、吸毒等一切不健康的以至邪恶的需要辩护,因为它们同样在大把地花钱,同样在为生产创造市场!他们甚至还如丧考妣、如临大敌、如遇灭顶之灾地预言,如果富翁们不大把花钱,谁来购买名车豪宅,谁来购买高档奢侈品,谁来住五星、超五星宾馆?如此一来,汽车制造业、宾馆业、房地产业、珠宝业这些推动以至支撑经济增长的产业不就要衰退了吗?GDP7%以上的增长率不就要落空了吗?生产和经济不就要停滞不前了吗?这是典型的循环论证,即他们以少数人的高消费来证明某些产业的必要性,又以某些产业已经存在来证明少数人奢侈浪费的合理性。我的反驳是:
第一,限制奢侈浪费的高消费并不影响反而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因为市场和社会可以用更多的资源去满足人数极为庞大的普遍人的正常需要,而推动一国生产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正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人的有购买力的需要,如果普通人缺乏购买力,那么刺激高消费只会使财富分配更加不公,从而也使普通人更加没有购买力;
第二,即使普通人的正常需要相对饱和了,经济增长放慢了,这也不是一件什么坏事,人类因此可以节省并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资源,也可以把资源用于满足人们更高级的需要,而这种需要照样会推动经济的增长;
第三,少数人的高消费和畸形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弊害大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如高消费集团和高消费品生产者(他们往往是同一种人,扮演两种不同的角色)的结盟,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并且有如食物链的上端,靠吞噬食物链的下端、靠肉弱强食而畸形膨胀,掠夺了普通民众的财富和发财致富的机会。
3、经济的增长能够保证社会的进步的假定是不能成立的。经济增长,无论多么重要,也只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方面而已。经济增长可以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创造物质条件,但并不必然保证社会的全面进步,诸如经济增长的成果如何公正地分配、如何建立平等竞争而又平等合作的社会关系、社会公共事务如何民主而有效地管理、物质需要满足后如何激发人的更高级需要和全面地开发人的潜能等等问题,都是经济增长本身解决不了的,有时,经济越是增长,社会问题就越严重,社会危机就越深化。经济增长,就其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意义而言,可以说是自为目的的,但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更高目标而言,它又只是手段而己。
4、因此,我认为既有必要又有可能找到一种“适度的富有”、“小康”、“中产”、“中等富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所以有必要,是因为如果放任人类无休无止地追求物质财富,那么人类就真的永无救赎的希望了,人就永远只能停留在“经济动物”的水平上了;之所以有可能,是因为实际上人的物质需要不是无限扩张和膨胀的,而是可以得到满足的。我承认,“适度富有”的标准具有时代性、变动性和主观性,因而是一个相对的标准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绝对标准,但我同时又认为,这一标准又具有某种超时代性、不变性和客观性,即具有一定的绝对性,这一绝对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如果用较少资源和财富就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就不应该用较多资源和财富去满足,否则就是奢侈浪费;
——不要去满足那些给人带来身心损害的畸形的、病态的需要;
——在物质需要得到正常满足即保障人的健康和长寿的前提下,人们应当把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工作用于满足消耗物质资源较少的精神需要。
我相信,只要做到了这几个方面,“适度富有”、“小康”、“中产”、“中等富裕状态”的客观标准,就会比较清晰地浮出水面。
 

  
回到本文的主题:“简朴的丰富”。不难看出,我所谓“简朴的丰富”,正就是“适度的物质丰富加极大的精神丰富以及两者结合而产生的既丰富全面而又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具体而言,又包括两个方面:
1、适度富有而又简单朴素的物质生活方式
我说的“适度富有”与“小康”、“中产”、“中等富裕状态”是差不多的意思,它的下边是贫困、匮乏,它的上边是高度富有、大富、巨产、上等富裕。我以为能够达到适度富有,对于满足正常的生理需要,保持健康和长寿以及为精神生活准备物质条件,已经足够。按照我的“经济”、“节俭”原则,当生理需要用较少的资源和财富能够满足时,就不能、不必、不应用较多的资源和财富去满足。足够的营养、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有规律的生活节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平静和愉快的心情、适当的体力劳动和经常性的脑力劳动,以及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是保障健康和长寿的几个基本条件,其中任何一个都不必花费过多的资源和财富。在满足这种正常需要后,多准备一些物质财富以应付可能发生的天灾人祸、接济亲友、为精神上的自由和人格上的独立建立物质保障(以免迫于生存需要而屈服于外界的强制或诱惑),也属于我说的“适度富有”的范围。
拿我来说吧,穿的,但求整洁干净、大方得体而己,从不追求时髦和名贵;吃的,但求营养可口,有时也欣赏一点美味,但绝没有那些凶猛的“肉食动物”准备吃尽天下奇珍异兽、美味佳肴的欲望,就是对京城的各路美食店也知之甚少;住,一套清洁朴素的三室两厅足以颐养天年,房子太大、装修太好,最终便不是它们服务于我,而是我服务于它们了;行,有辆捷达车这样性能良好的代步工具就足够了,别人开什么好车与我何干?简单、朴素、经济、节俭、实用、美观,是我的物质生活的基本原则。我永远不会丢弃父母传给我的节俭美德,永远记得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人远远赶不上我的生活水平,永远不会堕落到奢侈浪费、骄奢淫佚的无底深渊。
至于为了个性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满足,那么,所需的物质条件也是有限的。图书算是我拥有的最值钱的东西,不过也不必每一本书都去买,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越是被炒得天花乱坠、红透半边天的电影我就越不去看,至于追星捧月的文艺晚会,我一次也没去过,这些东西总有一天我会在电视上看到——如果我对它们还有点兴趣的话,而且我不知道早看与晚看对我有什么区别。旅游算是最花钱的,不过我到现在也不知道坐飞机或软卧、住星级宾馆与坐火车或长途汽车、住普遍宾馆,对我的旅游审美质量有什么影响。我至今还记得89年夏天只带着350元钱孤身壮游大西北给我带来的至高无上的审美享受。谁能判定坐飞机、火车、公共汽车,开私家车,骑自行车,以及步行,到底哪一种旅游方式的审美质量更高?美感在你心中,体悟在你心中,怎么比较不同旅游方式的高低?照我看,往往是开着豪华车“到此一游”、“留照存念”的人最不能体会到旅游的真趣,倒是步行旅游者最解其中之味。我的朋友刘雨田有一句至理名言:步行探险就是用脚思考。他不愧是一个伟大的旅行家和探险家。
据说,美国只拥有全世界4%的人口,却耗费全世界40%的能源,即算这有所夸大,花费20%也是个天文数字了。如果全世界60多亿人都要求立刻达到美国人的生活水平,那么地球上现有可用的资源马上就会被耗光殆尽。美国人的经济增长模型以及整个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大成问题的,而从美国涌动的全球化浪潮,正在把这种模型、方式和观念带向全世界。即使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保住自己捷足先登的优先和领先地位,也不应该让全世界仿效它,因为对有限资源的剧烈争夺必然导致第四、第五、第六……次世界大战。即算科学技术真的能彻底解决资源和能源问题,满足人类无穷的贪欲,人类就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不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西方一些悲观主义者主张经济的零增长和负增长,这固然是消极的,也是不现实的,但资本主义工业市场经济的增长模型肯定蕴藏着足以导致人类毁灭的危机。经济的适度增长、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以及经济成果的公平分配,已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严峻课题,但人类却仿佛已被绑在一辆疯狂的战车上了:发达国家不愿放弃其领先优势和传统的增长战略,而不发达国家也不愿意永远甘居落后,于是也纷纷制定和实施其赶超战略,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如此恶性循环,人类的命运实在堪忧。
大概只有一次全球性的生存危机才能使面临毁灭威胁的人类醒悟过来,使各国政府和人民齐心协力来解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模式问题。我在这里鼓吹的适度富有、简单朴素的物质生活方式,我自己实行起来难度不大,真要让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实行起来,确实比登天还难呀。
2、极大丰富而又简单朴素的精神生活方式
前面说过,精神的丰富可以而且应该是极大化的、没有边际的,然而它又应该并且可以与简单朴素统一起来。为什么呢?因为单纯的知识、信息数量的增加,对一个人来说不仅不可能是无限的,即算无限地增加,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精神的丰富不等于知识、信息数量的无限大,而在于创造性地整合一定数量的知识和信息,不断地作出独特的创作、发现和发明。因此可以说,真正的精神丰富意味着对知识、信息的数量进行有意识的限制,以有利于创造性的想像和思维,或者说精神的丰富不等于牛饮鲸吞,杂乱无章,而应该表现出一定的秩序和简洁之美。真正精神丰富的人,其实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人,是非常谦逊、虚心、朴实、纯净、有赤子之心的人。也许我的确比别人聪明、智慧、有创见、有成就,不过这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呢?要知道,越有知识的人就越觉得自己无知,因为他登高一望,一片更为广阔无垠的未知领域便展现在眼前,倒是井底之蛙以为自己知道天底下所有的事情。我这个人,确实有时显得冷傲、目空一切、不可一世,不过这只是针对那些带有偏见、成见的人,那些不是依靠平等对话和辩论与我沟通交流,而仅仅依靠权势和资历试图盛气凌人压倒我的人。对于平等对我的人,我是极为尊敬、爱戴以至感激的。
真正精神丰富的人,又是对物质财富很淡泊的人,他们甚至比一般老百姓过着更为简单更为朴素的物质生活,只不过“腹有诗书气自华”,其简单朴素中隐约流露出一种高贵和尊严。当然,我并不是提倡为了精神上的富有,就要做一个清高的、弃绝名利和财富的人,相反,我一向主张,每一个人,包括追求精神富有的人,都应该捍卫自己的基本权利,维护自己的世俗利益。与一般人不同的是,在精神丰富的人的价值谱系中,物质利益毕竟只是排在末位的,即使他们获得了较大的物质财富,他们通常也不会,也没有兴趣把这些物质财富用于自己的物质享受,他们会用这些财富发展自己的精神生活和造福于社会。这种“简朴的丰富”使他们获得了极大的精神享受。
我希望大多数人都崇尚这种“简朴的丰富”。当然,在一个文明社会,有人愿意过一种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穷居陋巷、安贫乐道的生活,有人则奋力追求一种豪富的生活,这都是人的自由。但我认为这两种生活方式都是不能普遍化的,如果普遍提倡,其带来的负效应必然超过其正效应。只有“简朴的丰富”才可以普遍化,才能既有利于个人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福利,既促进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稳定,又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有人会反驳说,如果不标举一些奇货、稀罕之物(名车、豪宅、总统套房、超级消费)吸引人们,人们岂不都会小富即安、不求进取了吗?竞争和奋斗岂不失去目的了吗?经济发展以及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岂不失去动力了吗?这种反驳是以物质需要永远是人的最高需要、物质利益永远是人的最高利益、物质享受永远是人的最高享受的假定为前提的。但这一假定是不能成立的,实际上,在越来越多的人那里,精神需要、创造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已经上升为第一需要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而获得了一种更为强大持久的推动力,只不过,衡量未来的社会进步和发展即未来文明的主要指标,不再是物质财富,而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且正因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直接满足物质需要的物质生产问题、经济问题,反而会更容易得到解决。我们知道有许多伟大的企业家,其名下有亿万财富,但个人的物质生活却是很简朴的,对子女的要求也很严格。他们虽然遵循传统的经济竞争的游戏规则,但他们自己已经把获取财富的目的转换了,升华了,他们通过种种方式把从社会获取的财富用于造福社会了。在这些人身上,人类的希望正在升起。
就以我这个小人物来说吧,我不认为我就一定没有能力成为一个企业家,不过我的兴趣真的不在这一方面。但我不去为获取越来越多的财富而奋斗,并不等于从此什么都不干了,恰恰相反,我有干不完的事情,我心里燃烧着更为强烈的奋斗热情。只有鼠目寸光的经济学家,才会把物质利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看成是经济竞争的唯一动机,并且把它夸大为全部人生的最高动机,用它来解释整个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过程。
 
低调的希望
我无力也不想让所有的人都满意
追求完美的风险
也说成熟 
      如何兑现善恶有报的伦理承诺
何谓成功和幸福
生命的价值或生活的意义
公民与公共生活
助人之心、防人之心与适当的人际距离
      怎样帮助他人
      为什么要帮助他人
      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有功于社会
      是大河无水小河干吗
      公正必须无私吗  无私就会大公吗
      先人后己可行吗  舍己必定利人吗
      天人如何合一  人人如何合一
      “飞扬跋扈”、“不可一世”重释
      “自私自利”、“明哲保身”重释
      “任性”、“纵情”重释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重释
      伯乐相马新释
      有所失必有所得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与知其可为而不为之
      如何经营人生
      根据地与游击战:再论边缘生活的战略战术
      人在边缘
      中心与边缘
      做人与处世
      成为自己与承担角色
      做人是一件艰难而美好的事情
      我是悲剧人生观的倡导者
      我是脚踏实地的自我实现者 
      我是中国人
      我是自然与人类之子
      我是农民的后代
      我是中间阶层知识分子
      我不是什么人
      “我是谁”的问题是人生哲学的出发点

敬请光临我的微书店(专售我个人的作品),您可以加我微信@wangjiangsong007,发红包留地址电话,也可以点击文末左下角的“阅读原文”,进入我的书店走订购程序

简朴的意思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