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然后顺其自然)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然后顺其自然
也不知道自己看了《曾国藩》花了多长的时间,可能是中途因为需要备考吧,所以也慢慢的停止了看书,把时间放在了备考上。
对于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很多人都给了很高的评价。我就是冲着白岩松的评价去的,“《曾国藩》一书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多。

01
回顾本书,首先本书打破常规,描写人物传记的,并没有从曾国藩小时候开始写起。而是曾国藩的青年写起。
曾国藩奔丧回家,由于当时受天平天国的起义的影响,他奉命练团组建湘勇抵抗太平军。而前两部就是详细描写他如何创建湘军去平定太平天国运动。
任何事情都是好事开头难的。创立湘勇之初,一些遭受那些绿营八旗兵的看低,说湘勇打不了仗。而曾国藩也确实经历了数次的失败,甚至想自杀。
但是他身边的内僚以及左宗棠、郭嵩焘等好友的帮助下,迅速的恢复元气,继续为“中兴”而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然后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一举收复了金陵,曾国藩也如愿的成为了一等侯。
但是自古以来的拥兵自重、拥兵造反的列子,屡见不鲜。所以曾国藩害怕慈禧太后有所忌惮,主动的进行了裁军。一个一直以儒家思想来正身的儒仕,怎么可能会愿意去做出不忠君的事情呢?
所以曾国藩也像很多名臣一样,晚年时,晚节难保,加之帝国主义日益的对中华的大肆侵略与瓜分,所以导致晚年的曾国藩越来越力不从心,最后也慢慢的去世了。

02
在第三部的《黑雨》的最后一节当中,曾国藩去找道士陈广敷。然后道士跟他讲,“一直以来江山都是满人,现如今满人的元气以衰,大人应为天下为重起兵拥道,然大人顾及自身晚节,一己私利,于天下人而不顾。”
说实话,那时候曾国藩是完全有实力来推翻清王朝的,建立新的王朝。但是我个人认为,即使曾国藩起兵造反,但是旧中国在旧的体制下依旧改变不了被瓜分的命运。旧的体制终究被新的替代。
而本书是小说的形式来描写的,固然有与史书不太相符的地方。但是我们看了这本书的话,不得不敬佩曾国藩的为人处世和身上的那种儒家精神。
他以身作则,好学钻研,礼贤下士,这也是他能成功所离不开的因素,也是现如今还有很多学者来考察曾国藩的原因之一。
03
知其不可而为之,然后顺其自然。这觉得这很适合曾国藩。
纵观曾国藩的历史,前期主要受到儒家的影响,凡是都知难而进、迎面挑战,后期晚年便积极无为。
而我们正值青年也更应该,知其不可而为之,努力奋进得接近自己的目标。然后尽力了就对结果保持顺其自然的态度吧。
最后曾国藩曾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