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河中学的记忆 峥嵘岁月稠

马家河中学的记忆
峥嵘岁月稠崔百岁
马家河中学的记忆
峥嵘岁月稠崔百岁每当我坐着汽车往返于岢岚至保德的高速公路上经过马家河村时,总要目不转睛地朝着当年工作过四年的马家河中学留恋地张望。直到她远离我的视线。我看到,校园里当年的平房已被拔地而起的楼房所取代。学校对面山上那两棵参天劲松更加高大挺拔。更加郁郁葱葱。遗憾的是,人去楼空,校园里再也看不到那群欢奔乱跳风华正茂的同学们了。一副篮球架孤零零地站在空旷的操场上。五彩斑斓的校园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按一位当年马中学子的话来说:“马中时代已经结束了。只有那两棵高大的松树依然向人们诉说着马家河中学那欣欣向荣的过去。当年马家河村有两所学校:马家河七年制学校(小学至初中)马家河中学。这就是说,马家河的孩子们不出村就可以读到高中毕业。当年的马家河是岢岚西山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除马家河中学和马家河七年制学校外,还有技术实力雄厚的家河战备医院、马家河粮站、马家河供销社、马家河信用社马家河食品站。在我去之前,还有马家河公社。马家河中学建于一九六六年,当时只招了一个初中班共有学生四十二名。第一任校长是程来全。语文老师是起荣。数、理、化老师是李福庆。学校没有教室,同学们就坐在寝室里听老师讲课。经过几年的“文化大革命”一九七O年学校恢复招生。此时的马家河中学已由初中改为高中第一个高中班,按当时流行的做法,实彳行军事编制,叫第一排。春季始业。第二年(一九七一年)又招了两个班,也就是第二排和第三排。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从芦子河公社调到了马家河中学。那年二十八岁。学校是一所县办高中,建校也已经五、六年了。但条件依然很差。我小学上的是保德县第一完小。中学上的是保中学。大学上的是山西大学。都是当时当地的最高学府。比之下,感觉就更差了。上课讲台上连个教桌都没有。粉笔和教案都没地方放。老师给同学们讲课,就像演员在舞台上给观众表演。感觉很别扭。同学们睡觉的床板也不足,有的还在楷草上铺上毡子、褥子睡觉。每天早饭铜鈴铃(五米面窩头),午饭红绳绳(高粱面铪铬)就那还填不饱肚子。每天下午上完课,同学们就自动落实毛主席的“五、七”指示有的在校园里经营菜园,以解决平时吃菜和秋后醃制酸菜的青菜。有的到对面的学农基地劳作。秋天打下粮食后,好在节假日让同学们吃顿饱饭或应付学校的突发情况。同学们来至附近的六个公社,绝大多数是农民子弟。家m庭经济都比较困难。学生灶从不买炭。每到星期天,同学们都要上山打柴,解决学生灶的燃料。就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中,就在那样紧张的条件下,就在全校只有一个班的时候,全体同学在李福庆老师的带领下,克服种种困难,排出了晋剧沙家浜”,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活跃了学校气氛。在那个全国只有八个样板戏的处代,也为沉闷岢岚舞台,增加了新的形式和内容。马中文艺宣传队就像当年的晋缓二中剧社一样,把他们的节目演遍了附近的村庄不说,还登中了县城的舞台。为了使同学们能在德育、智育、各方面得到发展,学校还因陋就简,大力开展了群众性体育活动。学校自制了跳箱就地取材、土打土闹垒起了乒乓球台,还在大树上拴上绳子练习爬绳,在河里拣石头练习投掷。使整个校区充满了生气。被树为忻州地区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典型。忻州地区教育局还在马家河中学召开了现场会。推广马家中学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经验。那时学校办学发扬延安抗大的“三、八”作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团结、紧张、严肅、活泼”。坚持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即:“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师生们不仅要坚持正党的学习。还要经常到附近公社演戏,种好自己的学农基地。春季就近到林场种树,秋季帮助就近生产队收割压稼。马家河远离县城七十多公里山路,天高皇帝远。社会对同学们来至附近的六个公社,绝大多数是农民子弟。家m庭经济都比较困难。学生灶从不买炭。每到星期天,同学们都要上山打柴,解决学生灶的燃料。就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中,就在那样紧张的条件下,就在全校只有一个班的时候,全体同学在李福庆老师的带领下,克服种种困难,排出了晋剧沙家浜”,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活跃了学校气氛。在那个全国只有八个样板戏的处代,也为沉闷岢岚舞台,增加了新的形式和内容。马中文艺宣传队就像当年的晋缓二中剧社一样,把他们的节目演遍了附近的村庄不说,还登上了县城的舞台。为了使同学们能在德育、智育、各方面得到发展,学校还因陋就简,大力开展了群众性体育活动。学校自制了跳箱就地取材、土打土闹垒起了乒乓球台,还在大树上拴上绳子练习爬绳,在河里拣石头练习投掷。使整个校区充满了生气。被树为忻州地区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典型。忻州地区教育局还在马家河中学召开了现场会。推广马家中学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经验。那时,学校有个程来全为首的很有凝聚力的领导班子有一支敬岗爱业的教师队伍,有那么多求知欲强的学生和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还有西豹峪公社和马家河大队的大力支持。各种条件使马家河中学具备了搞好教学、优于县城的小气候。校革委主任程来全是个转业军人,看面相,估计比我大十来岁。身着一套半新的灰色中山服,鸡蛋形的头上戴一顶半新的帽子。帽沿下有一双明亮而和蔼的眼睛。初见面就使人感到他是一个很好接近和相处的人。他虽然文化水平不但很尊重有文化的人。在我和他相处的几年间,从没有见给人发过脾气。全校师生员工都亲切地称他为程老师。同时,他也是一个关心同志、乐于助人的人。我正式上班后,有次和他闲聊起来说,我想把家搬到马家河。那时我女人在声子河七年制任教,他听了很高兴。因为他认为,只要他的者职工能把家安到马家河,那就说明,他在马家河的工作是心的。就不会因夫妻两地分居而影响工作。于是他亲自公社领导,帮我落实落户的地方,为我在马家河找房子,这事使我很感动。他说,你刚到这里,人生地不熟,我在这年长了,人熟地熟,办事比你方便。校革委会副主任原子皿,毕业于山西省委党校政治系,他上大学时有双学籍。他和我同时从部队分到岢岚。我报到早下了公社,他报到晚,正赶上马家河中学招下第一个高中班,就来到了马中,因他在校上学时就是党员,所以一到学校就担任了校革委副主任。猛一看他并不像一个离校不久的学生,倒像一个老练成熟的机关干部。他待人真诚,但不喜欢多说话。是同学们的政治课老师。
二年级语文老师李兴是文革前岢岚中学的语文老师,对
业务很熟悉,教学经验丰富。
二年级数学老师吴福隆文革前毕业于山西大学数学系。
之前是岢岚中学的数学课老师。
一年级语文老师赵德荣是高中建校时就到任的语文老师
他讲得课很受同学欢迎。
一年级另一个语文老师崔百岁毕业于山西大学外语系俄
语专业。热爱教育,工作敬业。
一年级数学老刘思清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他在
马家河不光能教数学,教其他课也深受同学们欢迎。
物理老师李福庆毕业于山西师范学院(山西大学前身)
是马中建校初期的老教师。数、理、化、文艺、体育样样能
行,是教育战线上的一名多面手。
化学老师崔仲雄毕业于山西大学化学系,实际从事的专
业和所学专业对口。工作起来轻车熟路。
生物老师吕玉宝毕业于山西师范学院生物系,是文化大
革命前岢岚中学的生物老师。
后来学校发展到六个班,又陆续调来了刘重禄、燕福生、
辛乙、张培林、王明贤等。他们都是岢岚教育战线上的老兵。
业务熟练,经验丰富。到一九七四年我奉调离开马中时,原子皿已离开马中回了太原,刘思清回了福建。程来全离开了
马中,当了王现庄公社主任。不久崔仲雄也离开了马中,去
了岢岚中学。至于以后的情况,我就不清楚了。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风暴给社会带来的灾害,
使人们清醒了头脑。原来一些狂热的人们也都归于理智,马
中学生及其家长,也都认识到了学好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懂
得了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反潮流典型黄帅、与传统观念衡
底决裂的柴春泽、白卷英雄张铁生等人的“事迹”,在马中并没有掀起多大风浪。尽管社会上视知识分子为“臭老九”
“四人帮”也不遗余力地鼓吹“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谬论,但在马中校园里,人们都不这样认为。全校上下崇尚知识,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家长送孩子上学校也要抽空和老师坐一坐,希望校方对学生严格要求,让他们学好知识。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才。
马中同学们大都是在“文化大革命”最混乱的时候上的
小学、初中,只有一排的一小部分同学是“文革”中老三届
的初中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但他们都淳朴善良、憨厚老
实,遵纪好学,求知欲很强。来至校外的歪风邪气对他们冲
击小,更没有人存心和领导、老师、学校规章制度对着干,
有尊师重教的美德。
学校设在马家河这样一个山里,课后同学们除了参加少
校规定的一些课外活动,再没有地方可去。经常挤在教员室
问这问那。给老师打水、扫地、倒炉灰。这样做虽然对老
备课有些影响。但师生关系融洽,对教学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我教的是第三排的语文课,并兼做那个班的班主任。我是教育战线的一名新兵。正处于精力旺盛的时候,我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教不严,师之惰”我决不做那种“教不严”的懒惰老师。古人云:“误人子弟,胜过杀人父兄”。我更不去当那种比杀人父兄还要可恶的老师。我在做一个真正为同学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之师表。那时搞教学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就在备课上多下功夫,为此,我复习了高中期间语文老师给我讲过的全部课程。看了高中期间老师给我批改过的所有作文。我看老师如何给我批改作文,如何在作文后面撰写批语。我从上小学开始就学习普通话。一方面是响应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号召,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个人兴趣。在我上中学的那六年间,只要学校举行普通话比赛或诗歌朗诵会。第上名非我莫属。经过五、六年的大学生活和离开故土的实践,我自认为我的普通话已经熟练自如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从第一次登台讲话开始,我一直坚持用普通话教学。得到了校领导的肯定和同学们的认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当初学习普通话只想到出了门与人交流方便,根本没有想到日后会用到自己的工作上不说,还做了三十来年的专业播音工作,并因此而当上了中国著名播音艺术大师,新中国第一个播音学教授齐越的二十天学生。辛勤的汗水终于浇灌出了丰收的喜悦。第二年(一九七二年)我就被评为优秀教师。受到了县委、县革委的表彰。我带的第三班也被评为优秀班集体。其实,这真不是我的功劳。真正为搞好这个班而尽了力的是那几个得力的、负责任的班干部。而只不过做了一点应该做的工作而已。他们是排长杜占全,副排长李胖小我和赵德荣老师分别给同一个年级的两个班上语文课我们两家的亲属、子女都是农村户口,都有自留地。但我们从来没有因此而向领导请过假。没有给学生缺过课。耽误过工作。我两都是在他有事时我替他上课,我有事时,他替我上课马家河是岢岚西山的一个大村。绝大多数农民的祖籍都在保德。所以在他们的身上既有岢岚人的憨厚淳朴又有保德人的热情好客。我家住在远离故土的马家河,根本没有那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秋天我用裢枷打自留地收回的量子时,路过的乡亲都会说:“你这要打到什么时候,到队里牵个牲口,套上碌碡一会儿就碾下了。”我扬场时,也会有人说:“你可不是干这活儿的人,快放下吧。我给你几木杄扬出来了!”后来我调到了城里,马家河的地里分下山药,有人主动和我女人说:“王老师,我回去赶个平车,我的加你的一次就全拉回去了,你一个人要背几次才能背回去,我离开岢岚已经三十多年了,但心里一直想念着那里的乡们一九七一年底,马家河中学送走了建校以来的第一届高中业生,正好赶上高等学校恢复招生。用的是推荐选拔的办的经过几年的“文化大革命”,各行各业都缺人手。同学们除部分经推荐上了大学,一部分直接分配了工作外,从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了一部分人办了一个教师培训班。这一来,应届毕业生的绝大多数都有了工作。他们是幸运的,等到一九七二年底,二班和三班毕业时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他们以后的成才,靠得全是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奋斗打拼。
马家河中学的历史并不长,但它却为岢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
人才。母校以他们为荣,老师以他们为荣。我在马中工作了
四年,那是我最有成就感的四年,是我水远难忘的四年。
我离开马家河中学已经四十多年了。四十多年来,我时
时怀念着那个亲密无间的集体。我怀念待同志如手足的老校
长程来全,我怀念那一班志同道合的老师们,更想念那憨厚
老实、淳朴善良的同学们。很多同学、老师在我离开岢岚回
到保德后,还一直和我保持着联系。二O一五年中秋节,学
生杜占全和马明生还给我送来了岢岚的月饼。我是糖尿病患
者,已经多年不吃甜食了,但双手捧起学生送来的岢岚月饼
我狠狠地咬了一口。这口月饼,我吃在嘴里,甜在心头。这
口月饼,吃在嘴里,却吃出了我的两行热泪。它勾起了我对
往日岁月的回忆。它是我们师生情谊的见证。是马中和她的
一位普通教师关系的见证。山上石多真玉少,世界人稠知已
稀啊!
二00八年,为纪念大学同班同学聚会,我写的诗里有
这样两句:“千秋难忘师生义,古今最纯学友情。”它的意思
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和验证。
马家河中学在那个史无前例的年代,为岢岚培养出了那
样一批优秀的人才。人民不会忘记她,历史不会忘记她。现
在马中的历史结束了,创建马中,为马中的辉煌而呕心沥血
的程来全老校长也已作古。经验丰富的李兴老师、任劳任怨的聋子张命狗工友、驼背的武斌工友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就连我这个当年年富力强精力旺盛的小伙子也已是一事无成两鬓白的古稀老人了。想想过去那些热火朝天的日子,看着眼前一弧萧条破败的景象,止不住心里一阵阵的凄凉。纵有众多的马中人仍在深情地怀忘着她,但也只是“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了。回首当年,岁月峥嵘,人才济济,如日中天。放眼现在,人去楼空,当年学子已成退休老人。展望未来……任人想像去吧,不忍言传了。沉船侧畔半千舟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马中虽然已成历史,但愿比马中更好的学校随着历史发展应运而生。让我们伸开双臂迎接她们的到来吧!二O一六年于稻香书屋
极“左”社会大环境中的和谐小校园—忆在马家河中学的两年教学生涯刘思清
随着狂热的红卫兵运动逐渐冷却下来,我们这届(62级
大学生全国不足十万)“天之骄子”终于迎来了毕业分配
“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的口号把包括我的二、三十位大学生放到晋西北当时仅有五万人口的贫困小县岢岚。其中我们华东师范大学就有两位。我先在岢岚中学任教,另
位则被放到乡下牧场放羊。在岢岚中学不到两年,却遭遇到
我人生唯一一次受人诬陷。个别急于炫耀自己级左革命弧面
目的教师趁我回福建老家探亲之机,撕下平时伪善的面目
以我父亲及诸多在海外面捕风捉影,把大字报贴满了校园
(我回校后大字报已被清理看不到了,是其他老师告诉我的)
好在校领导明白,没怎么为难我但也因此机缘,我来到了马
中学。
进入马家河中学,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亲切关怀的春风,校长程来全那和善的面孔,长者慈祥的关怀,以及总务主任的热情安排,老师们的友善相待,让我一颗志忑的心很快就踏实下来。安心而努力地开始了在马中二年的教学生涯。
我数学系毕业,自然承担起两个班的数学课,同学们朴
实而好学,课上得很顺利,我也很快与同学们建立了融洽的
师生关系。记得当时数学学得最好的是任川中同学,既勤奋
又朴实,后来也真的很出息。由于整个校园呈现的是犹如世
外桃源般的温馨与和谐,同学们专心致志勤奋学习,老师们
自然也尽心尽力尽自己所能满足同学们的求知欲。当时学校
开“工业基础”课,实际上就是物理与化学的一些基础知识。
还缺一位老师,当领导与我商量时,作为理科教师,我义不
容辞承担起来。还有,学校要开英语课,却无英语老师,程
校长问我,但我在大学学得是俄语,第二门外语(英语)只
学了个头就遇上“文革”,顶多也就是个入门水平,可面对学校的困难我也很难辜负学校领导对我的关怀和信任以及同学们那求知的目光。只能勉为其难尽心尽力地教好他。令人欣慰的是有些同学凭这入门的水平加上自己的聪明好学,日后竟也有考上英语专业,当上英语老师的。
马家河的生活环境对我们南方人来说虽够艰苦,但也苦
中有乐。首先是各谐的人际关系,无论是上下级、同事、还
是师生之间,都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在融洽和谐的关系中
面对艰苦的生活也心情愉快。学校的总务、厨师对我也是挺
照顾的,总务李老师有支猎枪,不时到山上打只狍羊给老师
们加菜。寒假我回家时,还特地上山打只山鸡给我带回家。
还有,村里的鸡、肉、奶、蛋都挺便宜的,我煎的荷包蛋发
出诱人的香味,有的老师还特地拿鸡蛋请我帮忙煎,只是我
爱人孩子都在福建泉州,教的这届学生毕业了,我也请调
回老家了。
晃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学生都已成才成家立业。受
同学们的热情邀请,我回过几趟岢岚,亲眼目睹岢岚日新月
异的巨大变化。
六八年刚来岢岚,看到的是一个还不如我老家乡镇繁华
的小县城,只有那巍峨颓的城墙在诉说着昔日的光辉。九十
年代到岢岚,看到了一个正在崛起的晋西北小城,不再是个
乡镇模样,而的的确确是个县城了。
最近一次(2015年)到岢岚,让我感到惊讶。昔日四周光秃的山坡已披上浓浓的绿装,一条亮丽的护城河像玉带般地缠绕岢岚装靓着岢岚;公园里花团锦簇,绿树成荫,城里车来人往,繁华已不逊于南方小城。而井然的秩序和文明卫生的街巷,则更胜于南方小城;夜晚降临华灯绽放,满城的霓虹灯装扮出一个个色彩斑斓的迷人街区,护城河上周边山坡星光点点恍若置身童话世界;一个现代化的文明小城已屹立在晋西北高原上。
更令我感到高兴的是昔日学生的卓越,被坊间誉为岢岚
的黄埔的马家河中学许多学生,几十年来作为县里许多行业
许多乡镇的中坚骨干。为岢岚的崛起和现代化奉献了他们的
青春才华。我为他们感到骄傲,也为曾当过他们的老师而备
感欣慰
我是如何办好二班黑板报的陈爱国
四十三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四十三年前,我在马家河高中两年的学习生活的情景,
至今不时地浮现在我的眼前。那时,我在班里昌组织纪律性
较差,有时还不服管理。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很是一般”的。
但我有一个看准了的事就不放松的性格。是一个不愿服输的
人。班主任赵德荣老师让我和温玉亮同学负责班里的黑板报
工作。我想机会来了。在黑板报上做文章,干出个名堂来,
为自己争光。为班里争光。早日加入共青团组织。
众所周知,黑板报是班级宣传工作的主阵地。在美化环
境,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何把黑板报办好,使它真正成为一块会说话的黑板。
我想了很多点子。自费买了有关黑板报的书籍。钻研了如何
设计板头,如何排版,怎样插画,怎样设计板面。整个版面
的书写由我一个人做。图案由温玉亮负责。
为了写好标题,我经常练习写美术字,粉笔字、钢笔字,
还有毛笔字。今天县城南山来雨亭长联的字,岚漪河畔文化
墙上明朝武清古诗《东山》的字和仙人涧“凌霄阁”三字都
是我书写的。这些字的基础还是那时办黑板报打下的在充分工作的基础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尝试了板报增添了新鲜血液,从而使它鲜活起来。
小栏目一、及时登出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做到人在
小天地,便知天下事。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激励学生
们来关心国家大事。
小栏目二、及时表扬大力宣传发生在班内的好人好事
在全校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潮。促进了班风校风的
小栏目三刊登班内优秀作文。引导同学爱作语文,写好
作文。还通过墙报、专栏、竞赛等形式来激发学们的写作兴
趣。使二班的写作水平整体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小栏目四、出一些猜谜语,脑筋急转弯这类题目,深受
同学们欢迎。它不仅可以活跃同学们的思维,丰富课余生活,
还能激同学们去脑飭探求的兴趣。黑板报成了全班乃至全校
学生课余津津乐道、谈笑风生的乐园。没有一个学生不爱看。
像这样的栏目还有很多,如“每天一个为什么”、“知识百花
园”向同学们传递科学知识。
如果把黑板报比作一个电视屏幕,这些小栏目就可以看
作是一个个传统节目,虽然字写得不够美观,画得插图有些
幼稚,但其内容附合学生实际。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
这样的黑板报才是最美、最有活力的。把黑板报这块天地交
给我们耕耘,常出常新,百看不厌。
办黑板报既是一件大好事,同时也是一件苦差事;数九
寒天室外爬在墙上写字的滋味可想而知;炎热的夏天,骄阳
如火。三九寒冬,冰雪盖地。我也曾经有过畏难情绪。但当
我想到接受任务的初衷时,于是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坚持
坚持、再坚持。直到至完成任务。正因为我对板报工作的执著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二班赢得了好评,改变了人们原来的看法,得到了老师的认可,终于在毕业前,我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组织。
两年高中生活是短暂的,美好的,是我漫长人生中
小插曲;它给了我知识、启迪、勇气和力量。我将那里发生
的一桩桩动人的故事永远铭记在心中。
苦中有乐的高中生活白有厚
我的母校马家河中学始建于一九六六年,初期招收了两
个初中班。一九七○年开始招收高中班。我荣幸地成为母校
第一届高中生。
记得初入学的那一天,我背着简单的行理,翻山越岭,
从老家坝王山行程五十里路程来到了马家河村。我的母校就
在这里。
这是一所离县城较偏远的山区中学。学校虽小,但四面
环山,环境优美。由于初建校,条件简陋。教学设施奇缺
学校本着边建校边办学的方针。培育了一代代辛勤的学子,
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
第一届高中班共招收学生四十八名,那时的班制叫排
我们班为一排。下设四个班。我被选为一排的排长。那年我
十九岁。初中毕业后,我在村劳动锻炼,我光荣地加入了中
国共产党,所以在学校里,我是唯一的学生党员。也是学校
党支部委员。
回顾二年多的高中生活,让我感受较深的一是我的母校
虽然较县城的岢岚中学条件差了些,但她有个好的校领导班
子和优秀的教师团队。老师们远离家庭,单身来到这偏远的
山区,孜孜不倦地教书育人,教学成绩和各项工作都名列全
县前茅。记得有一次三所中学在岢岚中学交流经验,我代表
马家河中学发了言。介绍了学校办学及学生的先进事迹。受
到了县主管部门的好评。。
二是克服困难,勤俭办学。我在校期间,学生宿舍是土
炕。到了冬季,取暖成了大问题。学校发动学生带着绳镰到
很远的山上砍柴。学校新建宿舍,学生们自觉搬砖远瓦抬木
料,当小工。常常是饿着肚子干活。
学生的伙食基本上是“铜铃铃”、“红绳绳”(玉米面窝
头和高粱面河捞),白面很少,肉类、大米罕见。为了能适当提高学生的伙食待遇,学校组织师生开荒种地。记得种的品种有土豆、白菜、南瓜等。这就算我们的蔬菜了。
三是开门办学,服务社会。在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学
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走出去开展社会调查,访贫
问苦。请进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每年到农忙时节,组织师
生到附近生产队劳动。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一排四十多名学
生,自导自演了晋剧“沙家浜”和“红灯记”我在剧中担任
了郭建光这个男一号。可能是我有一副好噪音吧,县剧团的
人看了我演出,劝我毕业后到剧团工作。我们在县城新建大
礼堂和神池县剧团同台演出,欢送七0年新兵入伍。第二天,
我走到大街上听到许多观众议论晚的剧团演得真好。我在
小东街上就听到了缝纫社的女工们相互议论说,昨天是哪家
的剧团演得真好。听到这些赞美的话,我心里是美滋滋的。
在县城演出后,我们又深入到农村演出。李家沟、大巨会
芦子河,跑了不少地方。那日时农村文化生活匮乏,我们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
短短的高中生活将要结束了,在即将离开母校的那些日
子里,同学们依恋不舍,心情激动。不少同学流下了难过的
眼泪。是啊,母校哺育了我们,使我们学到了不少的知识
掌握了更多的做人本领。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离开母校已近五十年了。每每想
起母校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忘忆犹新。高中毕业后,我
被推荐到忻州师专学习深造,一九七三年八月,我正式走上
了工作岗位。成了一名国家干部。
不忘初衷,母校啊,我水远怀念你。
回忆母校马家河中学高世星
我的母校虽然没有像许多名校那么出名,但在我们同学
们的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每每提到她,内心就充满无
限的温情。油然而生对抚育自己成长的文化母亲的那种发自
内心的感激之情。
马家河中学是我的母校。多少西山儿女在她的怀中受教
育学文化,用知识改变命运。走大山、走向社会,为岢岚的
发展,乃至全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做出了贡献。回想当年由
于地处偏僻的山区。我们县经济、文化事业长期落后。西山
相邻的五个公社,居然没有一所中学,为了求学不少学子背
井离乡,长途跋涉一百多公里,到县城上学。背着铺盖,拿
着行理,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蜿蜒行进。现在想想,当年的
情景犹在眼前,虽苦犹甜。一九六六年创建的马家河中学
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落后的局面我人母校马家河中学,自建
校起在艰苦的自我成长中,竭尽全力推动全县文教育事业的
不断发展。在五校联考中名列前茅,勇夺第一。同时,被价
州地区树为体育锻炼标兵单位,忻州地区文化活动先进单位
这对于贫困山区中学来说,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她的
辉煌不但为全校师生争得了荣誉,也为全县人民赢得了荣誉,成了岢岚县教育上的一个标兵,一盏明灯,一面红旗。
当时,母校的教学条件相当简陋,师生的生活也相当艰
苦十几个人睡一个大炕,十分拥挤。冬天自己砍柴取暖。靠
近炕头烫得不能睡,睡在炕尾冰得睡不成。吃得则是每顿
碗黄糊糊,两个窝头加咸菜。对于正在长身体的我们来说
老是觉的顿顿没有吃饱。真是吃了上顿盼下顿。我家在本地
情况稍好点。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最大的感觉就是饿。学
校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自己动手丰
衣足食。开荒种地来改善生活、学习条件。对面山坡就成了
课后劳动的主战场。班与班竞赛,组与组合作,整个工地欢
声笑语。热火朝天。修梯田,种瓜菜。一份耕耕耘一分收获。
年年庄稼长势喜人。秋后收获颇丰。这样既极大地改善了同
学们的生活,又磨炼了同学们与困难作斗争的意志。同时还
培养了劳动实践的能力。取得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丰
收,让人受益无穷。
母校无疑是一年所好学校。它好在有曾经教过我们的好
老师,立志奋斗的好学生。至今受益的好老师。我是一九七
二年考入马家河高中的。那时还有文革的影响。政治运动不
断,加上学工学农学军,教育深受干扰。但学校和老师尽最
大的努力给我们以良好的基础教育。所以当我一九七五年A
伍后,虽然从马中出来,但与全国各地同期入伍的新兵比
文化水平还是比他们略胜一筹。通过文化考试,我被分配到
要求文化比较高的航空无线电专业。这不能不归于敬爱的母
校老师们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的恩德,归功于母校同学们普
遍的刻苦勤勉,学而不厌的学风。它的完美结合正体现了母
校的校风。
作为一所山区中学,母校那时的物条件是很差的,但它
的师资力量,堪称岢岚之最。当时由于客观原因,许多名牌
大学的高材生被分配到我们这偏远的山区任教。典型的是刘
思清老师从华东师大来到母校。给我们代课。这对我们山区
学生来说,真是天赐的福气。尽管山区条件艰苦,那些年又
政治运动不断,但尊重老师的传统,在老百姓心中根深蒂固。
山区人民对文化的渴求及子弟“出息”的心愿特别强烈,使
得各位老师无私地把他们的知识传授给山区人民的孩子。学
校尽力排外来干扰,始终把教育放在首位。各项工作得到了
忻州志区肯定。
回想起老师的风采,当年的情景好像就在眼前。化学老
师不仅课讲得好,而且为人正直。关心学生,和学生打成一
片。还经常给学生缝补衣服,深受学生爱戴。数学老师吴福
隆的“火车挂钩”至今令我记忆深刻。他一上讲台就神采飞
扬,讲课深入浅出,讲到得意之处,会随手用粉笔头投出漂
亮的抛物线,令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俄语老师崔百岁讲课
思路清晰,重点明确。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副校长
兼职的政治老师袁子皿思路严谨,言不轻发,言发必中,在
思维逻辑上给学生很好的训练。在众多的老师当中,就我个
人而言,重之莫过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刘重禄,刘老师当时负
担很重,一个男人带着孩子,使他怎么也难以象双职工老师
那样生活方便。但无论困难多大,都没有使他懈怠对学生的
责任。他关爱学生,投入工作。因此,我们这些学生很幸运。
我本人在刘老师那里得到了格外的垂爱。他开发了连我自自己也没有认识到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在我刚考入高中,在刘老师的推荐下,我担任了五班的班长兼团支部书记。从此介入了学校的各项活动。平时组织班上同学开展政治宣传,发展共青团员、响应学校号召开荒种地。组织全班参加学校运动会,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受到了学校的表扬。也使自己的活动能力得到是锻炼和提高。对于我进入部队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使自己顺利地由一名战士逐步走上指导员、教导员、团政治委员的领导岗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中级指挥政治主管。曾三次被选送到军校进行初级、中级培训,三次荣立三等功,一次被沈阳军区空军授予优秀政治指导员。至今想起来还是感激母校的培养各和老师的栽培。
母校五十年来,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进。而五十年的
历史积累起来的优良校风已经形成传统。尽管如今学校的规
模不比以前,但我们依然庆祝母校五十年华诞。相信它在新
的形势下,会继续为我们山里娃的成长,也为岢岚的教育事
业添光增彩,更加辉煌。祝母校明天更好。
马中乐事孙世平
人常说“人老不求怎,单说那几年。”此话不假,退休闲
居,无所事事,往事萦绕于怀,多少次梦回马中。马中有苦
马中有乐,马中更有情。
也许是“民以食为天”的缘故吧,马中留给我最深刻的
印象就是一个“饿字”。为了填饱肚皮。在同学中间发生了
偷吃”、“赌吃”、“抢吃”、“海吃”之事。让我慢慢道来,
与同学们分享。
九七二年秋天的一天,晚自习刚下,我向同寝室王润
玺、乔建华两人使了个眼色。两人会意。三个直接溜出了校
门。准备偷吃农民的黄瓜。我们沿着乱石嶙峋的河床爬进围
栅的玉米地,向靠村大路的黄瓜畦摸去,刚刚进到黄瓜地伸
手摘黄瓜,不是谁因为心慌触动了玉米秆发出的声音。刚好
路边有人,就喊:“有人偷黄瓜哩——”情急之下。我们慌
不择路,劈里啪啦撞倒玉米秆向学校跑去。我当时穿的是奶
奶给我做得实纳帮子布底鞋跑丢了。赤脚跑到学校旁的旮旯
里,大长张口换气。心跳得好像要从嘴里蹦出来。片刻之后,
切恢复平静。看来不会出什么大事。我只能央求他们两个
和我一起到河床找鞋。因为有微弱的月光,没费多少时间鞋
就找到了。假如找不到鞋子,第二天怎么办。那是我唯一的
双鞋子。偷为饿所逼,情有可原吧。这也算是苦中有乐吧
那时,我们每月33斤供应粮。每月5元6角的伙食费。
没有一点副食。每天上许第四节课会饿得浑身出水,立盼早点下课吃那“高粱面卷铺盖”蘸盐水的午餐。一天,三班的大寝室传来消息,刘富元打赌吃全组十二个馒头。一刹那,男生们手拿馒头快速地聚在一起。刘富元手拿馒头,前三个吃得狼吞虎咽。五分钟就吃完了。到第五个就吃了半个小时,拿起第六个馒头放在嘴唇上,嘴虽嚼动,但不见咽下。眼睛白翻,其状难睹。打赌的对方这才觉醒,剩下的馒头现在不吃,等一会儿
吃鬼吧。于是乎,一人率先抢了一个馒头。紧接着一拥而上把剩下的几个馒头一抢而光。围观的人哄堂大笑。校园的艰苦生活是短暂的,而校园的乐趣是爽心的,校园的友情是永恒的。
当时有句顺口溜是这样说得“早上红绳绳,中午铜铃铃
晚上照祖宗。”形象地说明生活的单调和物质的匮乏。我们班五号男寝室住着十二个同学。每两周回一次家,来时每人带小袋炒面,大多是玉米做得。炒面不分你我,每天早晚吃
完饭后,拿出炒面每人拌一碗来充饥。不到再,干粮全部呼
完。剩下的时间只有挨饿。经常出现抢大馒头的现象。其实
哪个馒头也大不到哪里去。一次,当值日生将饭笸箩掉在地
上。白花花的两个大馒头滚在了晚上放尿桶而长期因为尿浸
不干的地方。别的馒头在场的同学都有份了。这两个弄脏了
的馒头,只能是还没有回宿舍的团支书霍文斌和副班长樊保
柱的了。我们不安地等待事态的发展。他们两回到宿舍,相
视一笑:“下不为例”于是捡起地上的馒头,轻轻地剥掉外
面的皮,有滋有味地吃了起来。同学之间忍让、随和、不计
个人得失的品德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一九七三年一月,学校杀了两口猪,这我们毕业饯行。
全班同学在教室里聚餐,铁桶里的烩菜香喷喷的,一推长,
四指宽的猪肉片子很是诱人。没想到的是,一顿肉菜下肚
原本是吃高粱面的肚子被高脂肪猪油浸润,人们开始抢厕所
了。有人写了几句顺口溜来形容当时的情景:难舍难分同学
泪,手提裤子如马飞。疯抢厕所排不成队,屁股流的清水水。
我们寝室的万尚垠同学又拉肚子又感冒,我们立马叫来李玉
梅同学给打针。李玉梅个大腰粗,成熟稳重护理技术娴熟
落落大方。拿起针管就让万尚垠往下褪裤子。几个同学围着
万尚垠害羞。磨磨蹭蹭,两边的同学按住往下脱。急得老万
赤脸大喊。李玉梅同学一把拉下老万的裤子,面不改色
下就把针扎了进去。全寝室的人捧腹大笑。笑得山摇地动。
跳高爬底,你吼我叫。同学之间的友情是多么纯洁和深厚啊。
晃四十几年过去了,现在想来还历历在目。可我们中
间有些人已经故去,他们英年早逝,让人痛心。往事如烟,
世事难料。但愿我们的老师和同学能够健健康康,安度晚年,
这才是最最重要的。
百家井沟闰满才
九六六年,我从石家会完小毕业。考到马家河县办初
中上学。
我家在县城五百里地的坪后沟村,距马家河有五、六十
里的路程。而且中途要翻越两座大山。就这样的路,上了三
年中学,往返不下于三十趟。
开学那天,叔父将我送去学校。经过七个小时的徒步
使我这个十五岁的少年第一次经受了两腿酸困,两脚像火烧
过一样疼痛的劳累。心想,到了学校能舒展地休息就好了。
可没想到,我们的学校还在建设之中。先期盖好的房子,伙
房、教室和老师们办公住宿就用完了。我们全班五十名男女
学生被安排到村里个户人家的空房里打地铺住宿。就这样,
宿也睡得十分香甜。
我们这班学生五十名,是这所新建学校的第一班。生源
来自全县除东城外的县域各地,仅县城及城周围附近就有十
多人。我们石家会完小有三人。有幸的是石家会完小我们原
赤来的炊事员郝大师傅也来到了这里,仍是我们的郝大师傅。
在后来的一段时间,为了加快建校进度,全校五十来名
师生,一齐出动,到马家河村西北侧抬运建校的木料。村里
人告诉我们,这条沟叫百家井沟。从此我们和这条勾结下了
不解之缘。抬完木料,又到这条沟里打柴。因为学校为了减
轻学生负担,勤工俭学,自己打柴供学校做饭用。一学期每个学生要打回千余斤干柴才够用量。学校组织集中三、五天打柴后,不足部分自行解决。可以补柴,也可以按市价折款交钱。
我们这些身单力薄者,欠数较多。为不增加家里的经济负担
就要在以后的星期天,结伴半三、五人进百家井沟打柴。
有一次下了雪,我与雷永光同学去打柴。到了百家井沟
天气骤变,强劲的西北风刮得刺骨的寒冷。手脚冻的麻木。
我俩找了一个略显避风向阳的地方想暖和一下,可谁想老天
竟是专门和我们作对。风越刮越大,天气越来越冷,浑身寒
战不停。正好我衣袋里还装有一团用来纺线自织毛袜的羊毛。俩人分开,捂到手上。但还是不解决问题。最后俩人还是空手返校。五十年过去了。有些同学的名字由于从离校到现在没见过面故而忘却了。但这个百家井沟对我来说却是终身难忘的。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