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红霞映满天原诗及解释 莫道桑榆晚红霞正满天是什么意思

莫道桑榆晚红霞映满天原诗及解释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译文:

人谁不害怕衰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

身体日渐消瘦衣带也越收越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总是偏斜到一边。

不再看书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

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

不要说日落之时天色已晚,虽然是流照在桑榆之上的余晖,依旧能够幻化成霞,绮丽满天。

注释

延伸阅读

霞光满天诗词

霞光满天有关诗句,例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作者简介:刘禹锡,字梦得,出生于河南郑州荥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出处,全诗内容

意思是: 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出处: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酬乐天咏老见示》。 原文: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白话译文: 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全诗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二句,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什么意思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本意是,不要说太阳落在桑榆树上,天色晚了,太阳光芒四射照在天边,云霞满天,还是那么辉煌。现在多比喻人到晚年,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

桑榆,桑树和榆树,桑,可养蚕,榆,全身是宝,甚至树皮都可磨粉充饥,故百姓房前屋后多种植。桑榆晚,指的就是太阳落在桑树榆树上面,晒不到太阳了,天色已晚。诗人用当时人们身边的事物来描绘景色,现代人不了解古人的生活,误解为星宿桑星,榆星,以讹传讹至今。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两句的意思

  ”莫道桑榆晚,霞光尚满天。“变体自”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出自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  意思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桑榆,喻日暮。指太阳到了桑榆星附近,比喻晚年。  整句话的意思是:不要说日落之时天色已晚, 满天的红霞依然很瑰丽。写出了诗人对老年人的生活寄托了一种瑰丽的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气势豪壮、奋进不 息的精神。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於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莫道桑榆晚的诗词七绝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

《酬乐天咏志见示》酬乐天咏志见示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莫道桑榆晚七言诗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是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古体诗用字不讲平仄,句数多寡无定(但须偶数句),押韵可通可转,不受束缚自由地抒写。

这是诗秉承了刘禹锡一贯的诗风,即使面对困难险阻,都乐观豁达,笑对人生,充满希望。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比喻在此时此地遭到失败或损失,而在彼时彼地得到了成功或收获。出自《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为时不晚。东隅:指日出处,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处,表示晚年。出自 唐·王勃《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比喻老当益壮,老有所为,积极进取。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细想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为霞尚满天的意思

意思是: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桑榆:指桑、榆二星。太阳下到桑榆二星之间,天色便晚了,喻人至晚年。霞:霞光,这里指晚霞。桑榆和霞没什么关系。

1、原文

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2、译文

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

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

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

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

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3、出处

出自于《全唐诗》

扩展资料

1、赏析

此诗阐明作者的观点,作者认为人到老年虽然有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等不利的一面,也还有处事经验丰富、懂得珍惜时间、自奋自励等有利的一面,对此如果细致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树立正确的老年观,就能从嗟老叹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有所作为。全诗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二句,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2、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3、诗歌内容

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

再如《望洞庭》;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受道家影响,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

如《秋词》二首之一、《同乐天登栖灵寺塔》,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

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浪淘沙词》、《西塞山怀古》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堤上行》三首之二、《竹枝词》二首之一。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