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子骞是诗人吗 闵子骞是诗人吗知乎

闵子骞是诗人吗

不是诗人,是孔子弟子。

闵子(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闵损,字子骞,尊称闵子,世以字行。出生于春秋末期鲁国曲阜,其先祖是鲁国第四代国君鲁闵公,其父闵世恭为八世祖。避战乱迁到棠邑(今鱼台县张黄镇大闵村)。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之一。

  闵子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元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先贤人物。

延伸阅读

闵子骞是哪里人闵子骞是哪里人

闵子骞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曲阜市人士,因为闵子骞对继母做的芦花袄没有怨恨心,并且还很孝顺父母,所以被后人所崇拜

闵子骞,关于孝的成语

成语:
孝子贤孙/忠孝两全/移孝为忠/孝子爱日/入孝出悌/
子孝父慈/披麻带孝/忠孝节义/
故事:
闵子骞是周朝时期的人。幼时丧母,父娶某姓女为继室。闵子骞素性讲孝,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总是在丈夫面前说子骞的坏话,挑拔子骞与父亲的关系。
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后娘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子骞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到处飞扬的那个轻飘飘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骞穿着觉得冷得很,好像没有穿衣一样。而这位后母反而向丈夫说:“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骄养了,故意称冷。”
一天,父亲要外出,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子骞冷得得战票不已,手冻得拿不稳马的缰绳,将缰绳掉到了地上,马将车子差点儿拉下了悬崖。父亲大怒,气得扬起马鞭,将子骞猛打。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内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责骂后妻,要将狠毒的女人赶出家门,将这个心恶女人休掉。后妻像木头一样,呆呆地立着,羞愧得无话可说。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

闵子骞是谁呢

闵子骞(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损,字子骞,中国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元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

1074年,济南太守李肃之在墓前建祠祭祀,由苏辙撰文、苏轼书写《齐州闵子祠记》的石碑,叙述了修建祠堂的经过。到明代,经历城人刘敕发集,捐资重修了闵子骞墓和祠,并在殿后修起了”讲学堂”的东西厢房”斋”和”芦花馆”。

名人有没有名字里有子骞两字的

闵子骞,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丘弟子,孔子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被后人尊称为“闵子”。关于闵子骞的故事,在孔子的言行录《论语》、司马迁《史记》以及宋代《闵子单衣记》中均有记载。

鞭打芦花的故事全文

闵子骞(公元前536-前487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名损。孔子的学生。在孔子的学生中以“德行”和颜渊并称。

据记载,闵子骞比孔子小15岁。他早年丧母,父亲又为他娶来一位继母,那继母还带来两个儿子。继母对闵损很不好,常说他懒惰,甚至还虐待他。

数九寒天,那继母所亲生的两个儿子,穿得都是厚厚的棉絮衣,暖暖和和的;而给闵损穿的呢,却是芦花絮的“棉衣”。表面看也挺厚的,可是并不能御寒。这一切,继母是背着闵损的父亲所作所为的;而闵损的父亲,也是个糊涂人,对此竟然一无所知。

有一次,闵损的父亲外出办事,他们兄弟3人轮流为父亲赶车。北风呼啸,天寒地冻。一路上,他的两个弟弟面色红润,紧紧拉住缰绳,车赶得很好;而闵损呢,面色青紫,哆里哆嗦,连缰绳都拉不紧,还差点儿翻车。看到这种情况,父亲非常生气,以为闵损真的像他继母所说是在故意偷懒,扬起手里的鞭子就狠狠地抽打他。闵损忍住疼痛,一声不吭。

鞭子抽破了闵损的棉衣,芦花从破洞飞了出来。父亲感到奇怪,下车摸摸闵损的棉衣,又摸了摸两个弟弟的棉衣,感到明显不一样。

他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闵损的棉衣絮的不是棉花,而是芦花。原来是儿子受了委屈。父亲非常愤慨,他命儿子们马上调头回车。回到家里,父亲对妻子大发雷霆:

“好哇,你这个贱人!竟然敢背着我干这种丧尽天良的事!你马上给我滚!滚出去!”

看父亲是要把继母给休弃,闵损急了,连忙跪在父亲面前,苦苦哀求说:

“父亲,您可别这样。有母亲在,只有我一个人受冻,那两个弟弟身上还是暖和的。父亲,您有一个寒子,就这样心疼;如果母亲离去,我们兄弟三个都会很孤单,您将会有三个寒子!那您还受得了吗?”

父亲见儿子的态度十分诚恳,说话既婉转,又合乎情理,深受感动,于是,就打消了休妻的念头。

继母听了儿子闵损一番感人至深的肺腑之言,非常惭愧。面对这样一个心地善良而又知情达理的儿子,她痛感虐待闵损是不仁不义的事,当即就诚恳地向丈夫认了错,并表示今后绝不会再做这样的事。继母又转向儿子,眼含热泪,愧疚地对闵损说:

“我的好儿子,是母亲不对,让你受委屈了,我对不起你死去的生身母亲。我请你原谅我。”说着,便把闵损搂在怀里,痛心地失声痛哭起来。

从那以后,继母痛改前非,对待闵损和亲生儿子一样,处处关心、体贴、照顾他。闵损也更加尊敬母亲。

闵损的老师孔子得知此事,曾经高度称赞他说:

“孝哉闵子骞,人不闲于父母昆弟之言!”

子骞的典故

名闵损,字子骞,尊称闵子,世以字行,他,也是孔子一个蛮得意的门生。可以说他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了,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孝哉,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这种话的意思就是,闵子骞有没有被人家说闲话,和孝或不孝,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他可能在外面一本正经,言行都十分慎重,回家后使父母生气,令父母伤心,外人也未必知晓。没有人非议他的父母兄弟,为什么凸显出闵子骞的孝心呢?因为他并没有盲目地听从父母兄弟的话,以致做错事而连累了父母兄弟,受到他人的异议。

儒家说孝,只有说孝心、孝道、孝行,并没有说孝顺。因为加上一个顺字,很容易引起凡事都应该顺从的误解。事实上合理的当然要顺,若是不合理的,就不能顺从。盲目顺从,把责任推给父母兄弟,当然是不孝。子塞就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

关于他的故事还有一个美好的典故:叫做芦衣顺母。主要内容是子骞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骞骞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他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不让继母干了。骞骞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两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这就体现了子骞是多么的脾气好,而且孝顺,这对于孔子想恢复的礼乐制度来讲,是可以作为一个非常好的典范。所以子骞真的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也许我们做不到他这样的境界。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做好身边的小事,去帮帮父母做家务啊什么的。

闵子骞距今多少年

距今2500多年。

闵子骞 ,闵子,名损,字子骞,春秋鲁国汶上人。生于公元前536年,卒于公元前487年,系孔子著名弟子之一,居四科(孔子的学生分为四科、十二哲、七十二贤,其中四科是孔子最好的学生)中的德行科。当时,鲁国权臣季孙氏曾召请他为弗(今山东弗县,古弗国,是春秋时鲁国季孙氏的邑)宰,然他洁身自重,隐居在范县孟村,死后葬于此,闵子墓今仍在。

古人闵子,骞做什么官

古人闵子骞做过费邑宰。

当时,鲁国执政季氏素闻孔门弟子的仁义贤德,托人请闵子骞去当费城的长官。闵子骞初时也想为国做点事情,就勉强答应下来,后来听说费邑只是季氏的私人领地,于是决意辞去费宰职务。季氏派人再三游说,闵子骞决意不肯,并对来人说:”好好地替我辞掉吧!若是再来找我的话,那我一定会逃到汶水之北去了(逃出鲁国)。”季氏只好作罢。孔子亦称赞他”不仁大夫,不食污君之禄。”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