铖和钺的区别(铖和钺的区别是什么)

铖和钺的区别?

钺,一种古代的兵器,虽具备杀伤力,但是更多的是一些仪卫所用,和使用武器不同。在西方权力象征物是权杖,中国是钺。在原始社会时期,钺为成年男子的象征。钺确切来说是大斧,本来是刑具(用于斩首或者腰斩),而不是兵器。故从文人撰写《史记》记载的”兵器”之说有出入。

往往君王用钺象征军师指挥权。《说文》上曰:”钺,大斧也,一名天戉。”,《书·顾命》上曰:”钺、铖同兵类,脱胎斧。大者钺、小者铖。一人冕执钺,一人冠执铖。”,《释名·释兵》上曰:”钺,豁也,所向莫敢当前,豁然破散也

加九锡授天子节钺?

古代的“加九锡”是指皇权之下最高权力者的象征,是权臣篡权夺位的必要准备的意思。“九锡”就是“九赐”,是天子赐给臣子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的礼遇。据古书《礼记》所载,这九件东西分别是:车马、衣服、秬鬯、朱户、纳陛、弓矢、斧钺、虎贲 、乐县。授天子节钺指可以代表天子杀伐决断。

钺的形状?

耳形虎纹钺。这种钺是战国时期一种异形钺,实物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其形状如一只耳朵,上面雕刻着虎纹。战国时期,虎是一种调兵的符号,国君调兵遣将,都要出示虎符。这种钺状如耳,其上有虎纹,说明持此兵器者把握兵权。如果再有一个出现,能与此钺配成双耳,便能调集万军。

龙角鸳鸯钺。这种钺是清代江湖兵器,其形如龙角,长不到一尺,平时藏于袖中,用时突然取出对敌。既能近战,又能抛掷,杀伤力极大。抛掷时,龙角飞转,可闪电割杀,近战时,两钺开合交织,可御十八般兵器,一人舞动能敌五人。

钺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

它最早出现在商朝早期

钺,一种古代的兵器,虽具备杀伤力,但是更多的是一些仪卫所用,和使用武器不同。在西方权力象征物是权杖,中国是钺。在原始社会时期,钺是成年男子的象征。钺确切来说是大斧,本来是刑具(用于斩首或者腰斩),而不是兵器。往往君王用钺象征征伐。《说文》上曰:“钺,大斧也,一名天戉。”,《书·顾命》上曰:“钺、铖同兵类,脱胎斧。大者钺、小者铖。一人冕执钺,一人冠执铖。”,《 释名·释兵》上曰:“钺,豁也,所向莫敢当前,豁然破散也。

钺主要分为

1.玄钺(即铁钺)。南北朝 裴骃《?集解》载,“宋均曰:‘玄钺用铁,不磨砺’”。李白《赠张相镐诗》云:“拥旄秉金钺,代鼓乘朱轮。”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夷考当年,与公( 袁可立)先后秉机佐钺者,名在刑书,历历可数,然后知公之完誉所得远矣。”

2.黄钺(饰以黄金之钺)。

3.戚扬(斧钺),《毛传》道:“戚,斧也;扬,钺也。”

4.双钺。由长柄钺演变而成,钺身一面为扇形刃,刃阔约13厘米,锋利无比;另一面为长方形钺背,上有竖孔,安装钺柄;柄端装有铁剌,状如枪头,把端有牙形护手柄,长约53厘米。 钺的基本技法有劈、剁、刺、搂、抹、钩、云、片、斫、撩等。

商朝出现了用青铜铸造的钺。这时的青铜钺仍保留了石钺的特点:刃部弧曲宽阔,两角略微上翘。商周时代斧钺类型很多,且质料优良。如《考工记》所载的同代青铜斧内含锡量约20%。周代有一种空头钺,大多是管形銎,上有孔,以安装斧柄。斧头中含有天然铜、铅、铁、锡、金等多种金属,质地坚韧,做工精良。但由于斧钺形体笨重,杀伤力远不如 戈、刀、 矛,所以渐渐脱离战场,成为一种礼兵器。

钺作为礼兵器,出现于早商,是许多贵族成年男子的陪葬品。到了西周时就少了,西周晚期基本上消失。但其作为一种兵器,经过不断的改进,唐宋时期仍是一种主要的步兵武器,并有一个中兴过程。视斧钺与刀剑同等重要,对钺的形制有所改进,强调其功能作用,刃部加宽,持柄加长,便于操持,有利砍杀。

宋以后,钺斧做为兵器基本上退出战争兵器序列,钺作为一种象征意义,只在祭祀等特定的场合还有所保留,或者作为一种刑具仍在少量使用。而更多的则作为一种生产生活工具仍在大量使用,并且不断改进,其砍、削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沿用。

钺在秦朝有什么用处?

钺是有两重身份的,一是作为实用器,另一是作为礼器。甲骨文里没有“钺”字,只有去掉金字旁的“戉”字。早期的“戉”作为实用器只能是就地取材以石为之,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铜及以青铜(铜锡合金、铜锡铅合金)于是把“戉”作为实用器物的这个含义又加了金字旁而单独成字。因为“戉”字还有别的含义,在甲骨文里“戉”作“岁”用。西周武王时期的传世名器利簋的铭文中有“戉鼎”两个字,有种解读就是太岁当前在周的分野,有利于周,因此武王克商是天命。

在金文里,往往用两个点来表示金属,在“戉”左边加两点,就成了“钺”。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